胡律师解读:亚洲象肇事谁来买单?
胡律师解读:亚洲象肇事谁来买单?
2021年,15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一路向北迁徙,途经玉溪、红河、昆明等地,引发全民关注。这次罕见的亚洲象北迁事件不仅考验着当地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能力,也引发了人们对野生动物肇事责任归属问题的深入思考。
野生动物肇事与饲养动物致害有何不同?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因保护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这一规定明确了野生动物肇事的法律责任归属——由当地政府承担补偿责任。
这与饲养动物致害的情况有着本质区别。根据《民法典》第1245条,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需承担侵权责任。但若能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则可减轻或免除责任。而野生动物肇事则不涉及个人责任,而是由政府承担补偿义务。
云南如何破解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难题?
面对日益频繁的野生动物肇事问题,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这一创新机制具有以下特点:
- 政府全额出资投保:保费由政府财政承担,无需群众自付。
- 全省覆盖:2014年起,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保险机制,实现全覆盖。
- 高效理赔:相比传统的政府直补方式,保险理赔具有标准更高、调查更及时、赔付更快捷等优势。
以2021年亚洲象北迁事件为例,云南省通过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受理了1501件肇事损失申报,评估定损512.52万元,完成理赔939件,兑付保险金216.48万元。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保险机制在处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问题上的优越性。
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如何运作?
以中国太保产险云南分公司为例,该公司开发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已连续服务西双版纳、普洱两地十年,累计赔付超过3.3亿元。其运作模式包括:
- 设置属地服务电话:考虑到当地多民族语言环境,专门设置当地报案电话。
- 成立专项服务团队:配备2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和两百余名驻村协勘员。
- 创新查勘工具:开发专用APP,实现线上化作业,做到“象走即赔”。
- 开辟绿色通道:在保费未到位的情况下先行赔付,与医院合作提供免费救治。
这一机制的示范意义
云南省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将政府补偿转变为商业保险赔偿,提高了补偿效率和标准。
- 多元化资金支持: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支持地方开展补偿工作。
- 科技赋能:运用GPS、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提升查勘定损效率。
- 全流程服务:从预防到理赔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
面对野生动物肇事,群众应该如何依法维权?首先,应及时向当地林业部门或保险公司报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其次,了解当地补偿标准和程序,依法申请补偿。最后,切勿采取私自捕杀等违法手段,以免触犯法律。
云南省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野生动物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