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揭秘:交通事故背后的违法真相
大数据揭秘:交通事故背后的违法真相
2019年中国智慧交管论坛上,公安部交科所五部助理研究员镇煌分享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在所有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一发现来自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的海量数据分析,该平台日均汇聚6.2亿条车辆轨迹数据和225万条交通违法数据,累计接入近5千亿条车辆数据。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交通事故背后的违法真相,更凸显了加强交通违法治理的紧迫性。
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实。首先,尽管重大交通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伤亡事故与一般事故的总量变化并不明显。根据海恩法则,每起重大交通事故的背后必定有29起伤亡事故和300起一般事故,而这些事故背后又隐藏着更多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分析显示,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等与规则相关的违法行为已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以超速为例,通过对某省超速事故的区间分析发现,10%的超速区间竟然贡献了50%的超速事故。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超速行驶的致命性。
酒驾同样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数据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都与酒后驾驶有关。当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200mg/100mL时,可能无法正确感知和发现交通信号、标志及标线。同时,视野缩小会使得许多潜在危险信息无法察觉,从而增加事故风险。
大数据:破解交通违法难题的新利器
面对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大数据技术正在成为破解交通违法难题的关键武器。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开发的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为例,该平台通过每天采集的225万条交通违法记录和6.2亿条车辆轨迹数据,建立了套牌车、疲劳驾驶、酒驾车辆、非法危化车、黑校车等违法模型。
在上海,科技创新正在为交通管理插上科技翅膀。例如,一套“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通过声呐阵列检测和视频技术,平均每天捕获26起违法鸣号行为。同时,70套“电子警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驾驶人未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进行精准捕捉。截至2016年11月2日,已录入“不系安全带”1396起、“开车打手机”48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警方还推出了“即时告知”系统,将“电子警察”抓拍的违法信息在2分钟内推送给车主。自2016年8月1日系统上线以来,已发送告知短信3.2万余条。这种精准高效的执法方式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也大大增强了法律的震慑力。
未来展望:科技与意识双管齐下
要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需要科技手段和法规制度双管齐下。正如镇煌所言,要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就要精准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处罚交通违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违法行为,比如疲劳驾驶、吸毒人员开车、无证驾驶、黑校车等;但发现违法行为后等到机动车检验统一处理,会大大减小震慑作用,而要通过非现场执法即时拦截查处;接下来,就要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通过大数据建立驾驶人征信体系,违法驾驶人不仅影响其驾驶车辆,还通过征信影响驾驶人其他社会行为,产生的震慑作用会更大。
同时,提升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同样重要。据统计,约有70%的道路交通事故直接归咎于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而行人和乘车人的责任则相对较小,仅占20%。因此,如何提升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道路交通将变得更加安全、有序。但归根结底,交通安全的最终保障还是在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真正实现“零事故”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