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与《超人》:观众对外星人的双重期待
《ET》与《超人》:观众对外星人的双重期待
《ET》和《超人》这两部经典科幻电影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外星人形象,一个温柔善良,另一个则拥有超能力。它们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揭示了观众对外星人的心理预期。
《ET》:温柔的外星访客
《ET》讲述了一个被困地球的外星生物与小男孩埃利奥特之间的友谊。这个外星人没有超能力,甚至需要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他能与植物沟通,具有一定的治愈能力,但本质上是一个脆弱的生命体。这种设定满足了观众对未知生命的想象,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他者”的同情和理解。
《ET》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外星人形象。ET不会说人类的语言,但能通过表情和动作与人类交流。他喜欢喝啤酒,会模仿人类的行为,甚至能感受到埃利奥特的情绪。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方式让观众很容易对他产生共鸣。
《超人》:来自氪星的守护者
与ET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人》中的外星人形象。超人(Kal-El)来自即将毁灭的氪星,被科学家父亲送到了地球。他拥有超人的力量、速度、智力,以及各种神奇的能力,如热视线、X光视觉和飞行。这种设定满足了观众对超级英雄的期待,也反映了人们对科技和力量的崇拜。
超人以“钢铁之躯”自居,但他也有自己的弱点——氪石。这种矛盾性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以记者克拉克·肯特的身份隐藏在人类社会中,但内心却始终保持着拯救人类的使命感。这种双重身份的设定反映了观众对“隐藏的英雄”的期待。
观众的反应与心理预期
两部电影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ET》在1982年上映时,以7.93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时的历史电影票房总冠军。而《超人》系列电影也一直保持着高票房和好口碑。
观众对这两个角色的喜爱反映了他们对外星人的不同心理预期。ET满足了人们对“友善的外星人”的想象,而超人则满足了人们对“强大的守护者”的期待。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人类对未知生命的复杂情感:既害怕又好奇,既排斥又渴望接触。
文化意义的延伸
《ET》和《超人》不仅是两部成功的科幻电影,它们还反映了不同时期观众对科技和外星生命的想象。《ET》上映于1982年,正值冷战时期,人们对核战争的恐惧促使他们渴望和平与理解。而《超人》系列则始于1938年,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英雄来拯救他们。
两部电影都塑造了经典的外星人形象,但它们传达的信息却截然不同。《ET》强调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而《超人》则强调了力量和责任。这种差异反映了观众对外星人的不同心理预期,也体现了科幻电影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ET》和《超人》这两部经典科幻电影通过塑造温柔的外星访客和强大的守护者形象,满足了观众对外星人的不同心理预期。它们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生命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