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父老乡亲”这个充满温情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它不仅是一种称呼,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乡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乡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涵盖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这些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乡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源泉。它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寄托着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正如央视7套纪录节目《乡土》所传递的理念:“乡而不俗,土而不粗。”乡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保护。
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包括文化的繁荣、生态的改善、组织的健全和人才的培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乡土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内容,更在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文化振兴的主体内容
乡土文化中的农学思想、耕作制度等农耕文化,石匠、刺绣、酿造等乡村手艺,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等乡村景观文化,乡俗民约、民间信仰、乡村艺术活动等乡村民俗习俗,遵纪守礼、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扶危济困等美德,蕴含着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维护乡风民俗的重要作用,更能在新时代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
人才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土文化是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内生动力。作为广大农民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场景,乡土文化对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总是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化人,激发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生态振兴的有效途径
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态是自然交融的,乡土文化根植于自然生态,生态文化也深深地嵌入到乡土文化之中。乡土文化的生态价值内涵与乡村生态振兴的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可谓一脉相承。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天道,进而达到万物和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态道德的形成,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驱动要素。
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土文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美食、古宅、雕刻、戏曲等,都是潜在的文化产业,可以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
组织振兴的有力抓手
乡村自治文化所包含的以德治村、乡贤治村等历史基础和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乡土文化是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充实乡村治理人才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人口流失等原因,乡村原有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花架子”、“一刀切”等无效推进方式,未能真正发挥乡土文化的价值。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加强全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进行此项教育。
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的同时,及时研究制定国家或地方《乡土文化保护法》或法规,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依据。
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文化遗产,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父老乡亲”这个温暖的词汇,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