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的神秘都邑
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的神秘都邑
2010年9月至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的望京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夏代和商代两座城址,并确认了外廓城的存在,整个城址面积达168万平方米。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揭示了夏商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以及早期中国城池建制的重要信息,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如青铜钺、铜援玉戈等。这座遗址对于研究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堪称夏商时期的神秘都邑。
考古发现与遗址结构
望京楼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新村镇杜村和孟家沟村以西,距郑州约35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是夏商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
商代城址
商代城址平面近方形,方向为北偏东15°。东城墙长约590米、北城墙长约602米、南城墙长约630米、西城墙长约560米,城墙宽度为10~20米,整个城址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 城墙外侧为宽约15米的护城河。
东城墙偏南发现城门和道路,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我国发现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可谓是后期瓮城的雏形,这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道路为东西走向,发掘长度为40米,宽4~6米。在城址中南部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发掘面积为900平方米,为大型回廊式建筑,北部为主体建筑,西、南、东为配房,中部为庭院。
夏代城址
夏代城址位于商代城址外侧,紧邻商城外护城河。已确定该城址的东城墙及东南、东北城墙转角,其中东城墙长625米。城址平面亦为方形,其护城河紧贴城墙,宽约11米。
在距夏商城址城墙东北角约300米处的马垌村东北部及南部钻探时发现有夯土城墙,城墙外为一条人工开凿的壕沟,为外廓城墙和护城河。护城河长约1100米,宽6~25米,深3~4米,经重点勘探,其东接黄沟水,西连黄水河。总体来看,望京楼遗址西、南有黄水河,东有黄沟水,惟北边与陆地相通,这样,外廓城墙、护城河与黄水河、黄沟水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圈,望京楼遗址的夏、商二城均在这个大城圈之内。
重要文物出土
望京楼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
- 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夏商时期最大的一件,通长34厘米,刃宽39厘米
- 铜援玉戈:由和阗玉打造,制作工艺精美绝伦
- 其他文物:包括罍、爵、斝、觚、锛等铜器,以及戈、璋等玉器
历史背景与学术意义
与昆吾国的关系
根据考古和历史研究,望京楼遗址很可能是夏代方国——昆吾国的都城所在地。昆吾国作为夏朝的重要盟友,最终被商汤灭亡,而遗址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和早商遗存恰好反映了这一历史转折。
学术意义
望京楼遗址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为研究夏商历史、文化更替及早期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实物资料
- 是探讨夏末商初政治格局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参考
- 为理解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结语
望京楼遗址不仅是夏商时期的大型聚落,更可能揭示了昆吾国的历史命运。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