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古人的智慧你get了吗?
惊蛰养生:古人的智慧你get了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随着一声春雷,惊蛰时节悄然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古人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之道,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吧!
惊蛰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惊蛰,古称“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个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昆虫结束冬眠,草木开始萌发。
我国古人将惊蛰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这意味着进入仲春后,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我国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种时节。
饮食养生:清淡为主,滋阴润燥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类食物。以下几款养生食谱,既美味又健康:
- 冰糖雪梨
- 配料:雪梨、冰糖、枸杞
- 做法:将雪梨洗干净然后在头部四分之一处切下,将其做盖;用工具将剩下四分之三梨的果核挖出来,放入适量的枸杞、冰糖,然后加水没过冰糖和枸杞盖上盖,将梨子放入碗中隔水蒸半个小时即可。
- 功效:惊蛰吃梨是历来的传统,梨性寒味甘,有清热润肺、生津利咽的功效,搭配冰糖、枸杞等食材可以缓解春季容易口干舌燥的现象。
- 山药红枣粥
- 配料:山药、枸杞、红枣、冰糖适量
- 做法:将山药去皮洗净后切成滚刀块备用;粳米、红枣、枸杞分别洗净后浸泡备用;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烧开,然后倒入粳米烧开后转小火熬煮20分钟左右后,倒入山药开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10分钟左右,再加入冰糖、枸杞、红枣等配料后,熬煮5分钟左右即可关火食用。
- 功效:惊蛰时节最忌讳吃动物脂肪类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佳,山药红枣粥就是适合惊蛰时节的药膳粥类,有健脾益胃、气血双补的功效,老少皆宜。
- 鸭血菠菜粉丝汤
- 配料:菠菜、鸭血、粉丝、鸭肠、鸭胗、高汤、油豆腐、葱末、姜片、食盐、胡椒粉、鸡精、芝麻油等
- 做法:锅中加适量的水,放入姜片烧开后下入鸭胗、鸭肠汆烫去血水后盛出备用;然后分别用清水焯一下鸭血、菠菜后捞出备用;粉丝要提前几个小时用温水浸泡;锅中加入高汤,然后下粉丝、菠菜、油豆腐、鸭血、鸭胗、鸭肠用大火烧开后,加入胡椒粉、盐、芝麻油、鸡精、葱末后即可食用。
- 功效:惊蛰时节宜吃菠菜,菠菜中富含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必需的维生素a,有敛阴润燥、明目、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增强抵抗能力,有助于防治春季的各类流行疾病。
- 油焖春笋
- 配料:春笋300克
- 做法:春笋去壳洗净,香葱洗净;用刀的平面将春笋拍破,再切寸段;放入沸水中焯水3分钟捞出备用;锅中倒入适量油,将油烧热后放入几根葱白爆香;倒入春笋翻炒片刻,调入半勺盐;加入鲜酱、老抽、少许糖和胡椒粉翻炒均匀;最后加入葱段翻炒出锅。
- 功效: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对肠胃蠕动有好处。
起居调养:早睡早起,春捂保暖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和运动上也需注意护肝,因此做好惊蛰时节的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在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外出活动宜慢步缓行,保持心情舒畅,使身体、精神和情绪也能像春天那样,爽朗舒畅,生机勃勃。
一、早睡早起,避免春困。惊蛰时节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起床后用温水洗漱可以让人更加精神,这也是避免“春困”的办法。
二、注意保暖,做好“春捂”。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而做好“春捂”尤为重要。此时不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运动保健:温和运动,舒展筋骨
惊蛰运动养生原则:生发阳气,不宜过度。清晨可以适当的活动,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但不宜太过激烈。多伸展拉筋,拍打全身,做手指的屈伸,能够帮助肝气更好的生发。
特殊习俗:驱赶霉运,祈福安康
惊蛰时节还有一些有趣的传统习俗,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惊蛰时节,除了上述的养生方法,还有一些有趣的传统习俗,比如“打小人”驱赶霉运。虽然这些习俗带有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的追求。
踏青注意事项:防虫防过敏,享受春光
惊蛰时节,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候。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防止感冒:虽然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最高峰,但对地处南方的福建省来说,春季的流感流行仍未结束,而且因为气温波幅较大,普通感冒也容易高发。这个季节的气候整体还是比较湿冷,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受寒生病。“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一旦受凉,容易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防虫叮咬:惊蛰过后,蚊虫开始活跃。外出时建议随身携带风油精、皮炎平等药物,一旦被咬,先冷敷再及时涂抹。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可能是蜱、螨叮咬导致的传播疾病,需要及时就医。
饮食卫生:踏青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用前确保手部清洁,避免裸手进食。不建议饮用山溪水,以免摄入虫卵或微生物。
预防过敏:赏花时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有过敏体质的人应科学佩戴口罩,减少变应原的吸入。
惊蛰养生,重在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让我们传承古人的智慧,以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