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专家:这样选油更健康
中山医专家:这样选油更健康
在日常饮食中,食用油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山大学医学院专家建议,为了健康考虑,应优先选择植物油而非动物油,并且要注意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植物油,以保持营养均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椰子油和棕榈油由于饱和脂肪含量过高,不建议作为首选。
为什么优先选择植物油?
食用油主要分为两大类:动物性食用油和植物性食用油。动物性食用油如猪油、牛油、黄油等,在常温下通常呈固态,而植物性食用油如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则呈液态。从化学结构来看,食用油主要由甘油三酯组成,即一个甘油分子连接三个脂肪酸。根据脂肪酸的结构不同,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可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我国《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22)的推荐,应该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这是因为动物油富含饱和脂肪酸,而植物油则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如何实现脂肪酸的平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指出,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保持三种脂肪酸的平衡摄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食物总摄入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保持在1:1:1。由于现代人摄入的动物性食物较多,特别是猪肉、羊肉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因此需要适当减少这些肉类的摄入,转而增加植物油的摄入。
具体选择建议
多样化选择:不同的植物油含有不同比例的脂肪酸,例如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豆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建议定期更换食用油种类,以确保摄入各种必需脂肪酸。
控制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增加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注意烹饪方式:高温烹饪会破坏油脂中的营养成分,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建议采用低温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等。
选择优质产品:优先选择小包装的食用油,可以避免过度氧化,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用量。尽量避免购买散装油或大桶油。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更应注意选择健康的食用油,并严格控制摄入量。同时,应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因为高温油炸会产生致癌物质。
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食用油,可以有效维护心血管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记住,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平衡和适度,而不是完全避免某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