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蛮头到包子:诸葛亮的美食遗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蛮头到包子:诸葛亮的美食遗产

引用
知乎
12
来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618967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85%E5%AD%90/4637
3.
https://www.sohu.com/a/259386137_100296283
4.
https://www.sohu.com/a/750371411_120228149
5.
https://www.sohu.com/a/105520239_413427
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5190828
7.
https://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7/0729_2663_681026.shtml
8.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39493
9.
http://www.cdssxpx.com/baike/1916.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5%E5%AD%90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2%E5%A4%B4
1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710/23/11509030_1039370261.shtml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平定南蛮叛乱后,带领大军班师回朝。当行至泸水时,因河中瘴气弥漫,风浪滔滔,士兵无法渡河。当地土著告诉诸葛亮,按照蛮族的习俗,需要用“蛮头”(即人头)祭祀河神,才能平安渡河。

诸葛亮不忍心用人命祭祀,于是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命令士兵用面粉制作成人头形状的面团,里面包上牛羊肉馅,作为替代品进行祭祀。这种面食后来被称为“蛮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馒头”。而有馅的“蛮头”,则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包子。

01

从蛮头到包子:历史的演变

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文献《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这里的“蒸饼”就是包子的前身之一。到了三国时期,这种面食正式得名“蛮头”。据《七修类稿》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魏晋时期,包子仍被称为“馒头”。晋代束皙在《饼赋》中提到,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南北朝时期,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使用“面起饼”,这可以视为早期的馒头。

唐宋时期,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唐代称之为“笼饼”,而宋代则开始出现“包子”这一名称。据《燕翼诒谋录》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此时的包子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的重要食品。

明清时期,包子的称呼和分类逐渐明确。北方将无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将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的称为“大包子”。这种差异一直延续至今。

02

包子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包子的制作工艺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从和面、发酵到包馅、蒸制,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智慧。

包子的馅料丰富多样,可以是猪肉、羊肉等荤馅,也可以是豆沙、黑芝麻等素馅。这种包容性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包子的制作过程也蕴含着中国人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日常主食,包子承载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03

包子的文化意义

包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感。在民间,包子常常出现在节日庆典、家庭聚会等重要场合,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包子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日常主食,从单一的品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包子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诸葛亮发明包子的故事,虽然带有传说色彩,但无疑为这种食物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从蛮头到馒头,再到包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演变,更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史。今天,当我们品尝着热腾腾的包子时,不妨想起那位智慧的丞相,以及他为后人留下的这份美食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