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验教你搞定直播带货纠纷
广州经验教你搞定直播带货纠纷
近日,广州市发布了全国首份《网络电商直播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填补了国内在直播电商领域法律纠纷处理指引的空白。这份具有开创性的文件,不仅为广州打造“直播电商之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更为全国消费者和商家处理直播带货纠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指引》的创新与突破
电商直播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已达3.88亿人,其中66.2%的用户购买过直播商品。然而,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维权难等现象频发,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
《指引》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进行的制度创新。它首次系统性地梳理了直播电商领域的法律纠纷类型,明确了各方主体责任,并提供了详细的纠纷解决途径。这份非强制性指引,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权威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消费者和商家处理纠纷的重要参考。
消费者维权指南
《指引》将直播电商纠纷主要分为三大类: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和劳动劳务纠纷。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常见的是侵权纠纷,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和虚假宣传。
产品质量问题
《指引》明确指出,消费者因购买、使用直播中销售的商品或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或购买的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受到损害的,可以依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等规定,要求赔偿。作为销售者的商家和电商主播,将可能承担侵权责任。
虚假宣传
如果电商主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方面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购买决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和主播进行民事赔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主播作为广告发布者无法提供经营者的真实信息,消费者也可要求主播承担赔偿责任。
在实际维权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例如,天津一位收藏爱好者程明在直播间购买古钱币后发现是赝品,通过鉴定机构出具的报告作为证据,成功维权。另一位消费者林熙在购买到假冒科颜氏白泥后,不仅保留了产品实物,还通过美妆鉴别软件获取了鉴定结果,并进一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商家营业执照造假,最终获得了赔偿。
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途径
《指引》提供了六种纠纷解决途径:行业自律、和解、调解、行政投诉、仲裁和诉讼。消费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途径。
例如,在遇到一般性纠纷时,可以先尝试与商家或平台进行和解;如果和解不成,可以寻求行业调解组织的帮助;对于涉及违法的行为,可以通过行政投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多元化的解决途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维权选择。
广州经验的示范意义
作为全国首个发布直播电商纠纷处理指引的城市,广州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指引》的出台,不仅是对广州打造“直播电商之都”战略的有力支撑,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广州在直播电商领域的探索,体现了从基础建设到制度完善的全方位布局。通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广州不仅为本地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也为全国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广州智慧”。
结语
直播电商作为新兴业态,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广州发布的《网络电商直播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指引》为行业规范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份指引不仅是一本维权指南,更是一颗“定心丸”。在遇到直播带货纠纷时,消费者可以依据指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对于商家和平台来说,这份指引则是一面镜子,提醒他们时刻保持合规经营,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