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郦波大师课揭秘《静夜思》:从训诂学视角解读千古名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郦波大师课揭秘《静夜思》:从训诂学视角解读千古名篇

引用
澎湃
10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9287
2.
https://www.sohu.com/a/810522764_121628963
3.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008/17/WS5f3a0684a310a859d09de251.html
4.
https://m.douban.com/note/695675010/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JQ4L88M0553TCIB.html
6.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6323
7.
https://news.sina.cn/2020-08-20/detail-iivhuipn9739322.d.html
8.
https://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ArticlePage&Id=70302
9.
http://www.chinaedunews.net/a/202008/11210.html
10.
https://m.app.dawuhanapp.com/p/3784.html

近日,知名文化学者郦波做客清北网校大师课,为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古诗词鉴赏课。在这堂课上,他以《静夜思》为例,运用训诂学知识和故事性的语言,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01

从"床前明月光"说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诵。然而,诗中的"床"字究竟指的是什么?郦波教授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

通过训诂学的视角,郦波指出,这里的"床"并非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睡床,而是指古代的井床。井床是古代井口的围栏,人们常常在井边洗衣、打水,井床也就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对诗句有了新的理解,也揭示了古诗词中一字千钧的深意。

02

古曲调吟诵:感受古诗词的听觉美

除了文字上的解读,郦波还运用古曲调吟诵《静夜思》,让学生们领略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他指出,古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通过吟诵,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

03

故事性语言:让古诗词活起来

郦波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用故事性的语言让古诗词变得生动有趣。他不仅讲解诗词本身,还会延伸到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甚至诗人的生平故事。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04

从《静夜思》到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郦波在课程中反复强调,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更要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他提出,学习语文要达成三个目标:培养母语语感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中,感知能力有七成需要从古代汉语中获得。因此,学好语文的捷径就是从古诗词入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诗词学习可以一蹴而就。郦波指出,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取法无上",让孩子接触高层次的诗词审美,即使他们现在未必能完全理解,但这种熏陶会为他们未来的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05

结语:传承文化,启迪未来

通过《静夜思》这堂课,郦波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如何理解一首古诗,更重要的是,他传递了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论。他让学生们明白,古诗词不是死板的背诵材料,而是鲜活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

正如郦波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对语文的认识只是一张卷子,而不是站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奠基上去看语文,这就相当于是盲人摸象,大错特错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他正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