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泰山封禅文化的见证者
岱庙:泰山封禅文化的见证者
岱庙,这座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的古老建筑群,不仅是泰山脚下的重要景点,更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举行封禅大典的核心场所。作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岱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封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封禅:帝王受命于天的神圣仪式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县,与鲁儒生讨论封禅典礼。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
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岱庙:封禅文化的见证者
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岱庙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也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堪称泰山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岱庙的建筑布局严谨,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正殿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天贶殿创建于宋代,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殿内保存着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62米,高3.3米,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凯旋的壮观场面,由697个人物构成,辅以吉祥的禽鸟、瑞兽、车马坐骑、山林怪石、殿宇桥涵,构图严谨,气势恢宏。
岱庙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文物的集中地。庙内现存自秦汉以来的历代碑碣石刻211通,被誉为“岱庙碑林”。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碑通高6.84米,碑面宽1.48米,碑身厚0.5米,碑下为巨大的龟趺做支撑。碑文阳面正书刻字共18行、738字,字径约2厘米,碑文旁另刻满文18行,内容与碑文相同,为乾隆帝亲自撰写,该碑无题额。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祝贺乾隆帝60大寿和次年皇太后80圣寿所立,它就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透过碑亭栅栏可以粗略地看到,该碑磨制精细,光滑如镜,因之又被称为“透明碑”、“满汉碑”(满、汉文同在)。此碑形制雄伟,铭文至今无一字残缺,详细地记述了古帝王封禅泰山的由来、封禅活动的演变及立碑的原因,为后人研究泰山封禅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该碑外面原有碑亭,民国十八年,孙良诚驻扎泰安期间被拆毁。2012年,当地政府又重建碑亭,同年12月6日主体即告竣工。
岱庙:文化传承与现代保护
岱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庙内保存的大量文物,包括历代帝王碑刻、壁画、古树等,都是泰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柏”和“唐槐”,这些古老的树木与岱庙的历史一样悠久,为这座古典园林增添了万种风情。
如今的岱庙,不仅是游客参观的景点,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的重要场所。岱庙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推进,2010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岱庙,这座见证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泰山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