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读一读民谣里的扬州美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读一读民谣里的扬州美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yznews.cn/p/1916263.html

美食是构成“年味”的一项重要元素,过年吃什么、怎么吃,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人们还会把美食编成歌谣传唱。文化学者东方剑编撰的扬州民谣集《龙川谣》中记录了几则有扬州特色的美食民谣,在春节假期,读来颇为有趣。

《春有刀鲚夏有鲥》

春有刀鲚夏有鲥,河豚味美加鮰鱼。
这首民谣虽短,却唱出了扬州人的“家乡味道”。刀鱼、鲥鱼、河豚、鮰鱼并称长江四鲜,它们支撑起“江鲜”这个概念。扬州城南临长江,料理“江鲜”,扬州人有数千年的经验。老饕们每谈到鲥鱼,总会提起张爱玲说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近年来鲥鱼越发难得,张爱玲这一说,让鲥鱼的鲜美具象化,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拼死吃河豚》

拼死吃河豚,一白二皮,三汤四肉。
河豚因其有毒,在“江鲜”中是比较特别的存在。长江沿岸居民吃河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年代,到宋代发展成一种饮食文化,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赞美河豚的美味。
扬州沿江一带,如大桥、头桥等乡镇,自古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和文人的作品相比,扬州的这首民谣最简洁:首先强调吃河豚是要冒生命风险的,然后介绍品尝河豚的顺序:鱼白、鱼皮、鱼汤和鱼肉。

《烧猪头》

绿杨城,法海僧,不吃荤,烧猪头,是专门,价钱银,值二尊,瘦西湖上有名声,秘诀从来不告人。
传说清代时,烧猪头是扬州法海寺的名菜。和尚为何擅长做烧猪头?今人看来必然感到奇怪,好在当时多有名人记录这件事。如清代白沙惺庵居士写了一首《望江南》:“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也有一首诗:“初打春雷第一声,雨后春笋玉淋淋,买来配烧花猪头,不问厨娘问老僧。”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也提到了法海寺的烧猪头这道菜:“法海寺著名的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
可见民谣里的事情并非虚言。

《江都蛤蟆酥》

形像蛤蟆,名酥姓方;馈赠亲朋,耐人品尝;脍炙人口,既甜且香;弹指即碎,层次感强;江都特产,誉满一方。
江都古称仙女庙,民间有一个关于方酥的神话:有个茶食师傅做的蛤蟆酥太硬,卖不出去,他大伤脑筋,于是带着自己做的方酥去仙女庙烧香,默默祷告,请仙女帮忙让方酥变得好吃。半夜仙女看到方酥馋了,但是一品尝却硬的像石头。一气之下她化作祥云飘进茶食店,自己动手做了一只方酥。次日这位师傅起床后,发觉案板上的方酥散发奇香。他动手拆解、细细品尝,终于制出了香甜可口、酥脆异常的方酥,从此就成了人们喜爱的抢手货。

《邵伯龙虾顶刮刮》

大仪风鹅胭脂色,高邮麻鸭蛋双黄;红桥羊肉正销魂,邵伯龙虾顶刮刮。
大仪风鹅成名于清初。有一种说法,认为《红楼梦》中的“胭脂鹅脯”,原型就是大仪风鹅;高邮双黄蛋出现得更早,秦少游曾以高邮鸭蛋馈赠苏东坡。
邵伯龙虾出现较晚,这首民谣也是近些年才形成的。这首民谣妙在用已经成型出名的美食作铺垫,最后引出“邵伯龙虾”,助其提升“咖位”。这可能是邵伯龙虾发展早期,一个有意或无意的营销手段。

“这些民谣以前是可以唱出来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很多曲子失传了,只剩下唱词流传下来。”东方剑认为,民谣作为一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常常蕴含着创作和传播者对当地美食的深情描绘,这种描绘不仅唤起听者对味觉的记忆,更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乡愁情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