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支持:改善抽动症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心理支持:改善抽动症患儿生活质量的关键
抽动症(Tic Disorder, T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抽动。据统计,我国抽动症的总患病率已达6.1%,其中慢性抽动障碍(CTD)和图雷特综合征(TS)的总患病率约1.5%。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心理支持对于改善抽动症患儿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抽动症的症状与发病机制
抽动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可以是简单的,如眨眼、耸肩,也可以是复杂的,如跳跃或触摸物体。发声抽动则包括清嗓子、打嗝、发出怪叫声等。这些症状通常在4-8岁开始出现,10-12岁时最为严重。
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去抑制是抽动症状产生的关键机制。此外,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γ-氨基丁酸能和谷氨酸能通路的异常也与抽动症密切相关。
心理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抽动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习惯逆转训练(HRT)、支持性心理治疗(SP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等。
- 习惯逆转训练(HRT)
习惯逆转训练是一种专门针对抽动症的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抽动的预兆,并学会在抽动发生前进行抑制。HRT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意识训练(AT)、竞争反应训练(CRT)和社会支持。通过与患者合作,制定个性化的目标,并使用正面激励来鼓励他们。研究表明,HRT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支持性心理治疗(SPT)
支持性心理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消除疑虑和担忧,告知他们抽动症的症状虽然会带来不适,但多数在青春期后会逐渐消失。SPT还涉及帮助患者应对应激和来自他人的歧视和嘲笑,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 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抽动症状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来减轻症状的影响。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面思维,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暴露和阻止应答(ERP)也是CBT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患者长时间面对不适感觉并抵制抽动,从而减少抽动行为。
家庭与社会支持
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对抽动症患儿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 家庭教育与干预
家长需要正确面对和认识抽动症,通过医学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家长应观察可能引起或加重症状的因素,并与老师沟通,避免孩子因“意外行为”受到不当处罚。对于在学习、社会适应或自尊方面有问题的孩子,提供特殊教育支持,促进其恢复健康生活。
- 社会支持
抽动症患儿在社交中可能面临误解和排斥,因此社会支持尤为重要。学校和社区应提供一个包容的环境,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周围人正确认识抽动症,消除病耻感。此外,在线支持社区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获取信息和情感支持的平台。
- 日常生活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 心理暗示与干预:对于轻度症状,可先尝试心理暗示干预,必要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不要过分关注症状,减轻学业负担。
- 社交鼓励:与学校老师沟通,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其参与社交活动。
- 文体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等。
- 规律作息: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含防腐剂、色素的袋装食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健康食品。
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通过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家长和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内心的不适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