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政策落地,水泥行业迎来转机
新国标政策落地,水泥行业迎来转机
6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GB 175-2023《通用硅酸盐水泥》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新国标的出台,不仅提升了水泥生产过程的熟料利用率,也进一步拉动了水泥生产成本。截至6月4日,国内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型号散装市场均价已上涨至339元/吨。
自2023年至今,我国水泥的市场价格呈现阶段性下行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水泥下游的主要需求端需求量持续不振,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我国水泥生产端产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全国基础需求端对所用产品的把控不够严格,导致了各种未达标小粉磨站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这些质量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的粉磨站是水泥熟料产能过高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水泥行业的良性发展。
水泥新国标的实施将为水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转机,对我国市场的生产段产生直接影响。截至目前,全国各大区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调:
华东地区
长三角地区率先推涨水泥价格,叠加熟料价格上涨及新国标影响,江浙沪地区水泥价格走势上行;山东地区全年错峰生产计划总时间不少于200天,6月5日水泥厂家错峰停窑20天,受此影响水泥价格走高;福建地区于6月2日起全省推涨水泥价格,加之煤炭价格走高,厂家成本压力加剧,水泥价格全面上涨。
中南地区
为减轻库存压力,华中地区持续推行错峰生产来带动涨价,部分小微企业无视停窑管控,趁机争夺客户等问题始终存在,企业生产地集中度不足,上涨的价格落实情况不佳;华南地区降雨天气较多,下游施工积极性较差,整体需求持续低迷,水泥企业有意推涨水泥价格,但最终情况有待观望。
西南地区
新国标的执行导致水泥生产成本增加,叠加前期水泥价格处于低位,多数企业亏损运营,企业涨价欲望强烈,其中四川、云南、贵州地区多数水泥厂家通知上调水泥价格,部分地区需求销量低迷,价格上涨乏力。
三北地区
三北地区一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都十分严重,在五月初阶段,三北地区低价甚至跌破180元/吨,过低的价格导致市场一片死气沉沉,无论是大型水泥企业还是小型生产企业对市场都是一片悲观,东北地区水泥协会也持续作出强制错峰带动涨价等手段,收效始终微乎其微,新政策出台明确规定了熟料在水泥生产的利用率,加大了水泥质量与使用质量管控检验,一定程度抑制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以及恶性竞争,水泥价格成功落实上调,市场逐渐恢复信心。
水泥市场后市预测
6月各地区水泥企业加大错峰生产力度,水泥产量持续收缩,同时成本端支撑力度增加,煤炭价格走高和新国标的执行导致水泥成本走势上行。预计6月全国水泥价格或延续上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