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如何守护这片绿色屏障?
内蒙古草原:如何守护这片绿色屏障?
内蒙古草原,这片横跨祖国北部的绿色屏障,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这片宝贵的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退化危机。
严峻的现实:草原退化触目惊心
2018年,记者在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苏尼特碱业公司采访时发现,上百个大小不一的碱水池里积存着从翠绿色到黄色再到绛红色的浓浓度不同的水。这些未经处理的化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到草原上,导致周边草场严重退化,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冬天的时候雪覆盖在地面白白一层,三四天后就黑了,大风把苏尼特碱业公司堆场的灰都吹了过来。”牧民宝音莽多拉无奈地说。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牧民家的牲畜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
坚决行动:三大措施守护绿色屏障
面对草原退化的严峻形势,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坚决有力的保护措施。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永泉介绍,近年来,内蒙古主要采取三大措施推进草原保护和维护生态安全。
严格保护草原,划定生态红线
以国土“三调”为底图,内蒙古全面调整划定基本草原,91个旗县市区共划定7.31亿亩基本草原,通过基本草原“一张图”管理,坚守草原生态保护底线。同时,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
加大治理力度,恢复草原生态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种草改良2800万亩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24年5月底,内蒙古完成种草473.74万亩,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恢复。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三年稳定在45%,较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发展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内蒙古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种植人工饲草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科学施策:构建草原保护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工作目标,明确内蒙古草原植被盖度要持续稳定在45%以上。
意见强调,要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自然保护地内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均需划入基本草原,并要求将基本草原面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指标。同时,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禁牧区每5年划定一次,禁牧区以外的草原落实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休牧期不少于45天。
共同责任:人人都是草原守护者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保护草原是一切单位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违反规定、破坏草原的行为。
草原承包单位和个人对所经营的草原,必须按照统一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良和建设。要积极种草植树,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场,不断提高草原的生产力,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展望未来: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要实现草原生态的全面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守护这片绿色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永驻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