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家暴背后的那些心理因素
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家暴背后的那些心理因素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这是一个旨在提高公众对妇女遭受暴力问题的认识,并促进消除针对妇女暴力的国际日。家庭暴力,作为对妇女暴力的一种主要形式,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会在精神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统计,我国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家暴。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施暴者的心理特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马丁·赫伯尔特在《防止家庭暴力》一书中,总结了家暴者的13条心理特征:
长期低自尊:感觉自己能力不足,通过暴力证明自己。这种人往往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严厉的家庭教育或简单粗暴的言行,导致过度自卑或自卑与自负交织的复杂人格。
孤立感:主观上认为自己被孤立,通过家暴获取家庭或社会支持。也有一部分人因早年受宠溺形成极端自我性格,遇事易诉诸暴力。
缺乏社交技巧和自我肯定:童年生活在有问题的家庭中,无法习得正常家庭伦理和社交技巧,成年后不懂正确沟通,错误认为家暴是正常行为。
精神病史: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在精神症状影响下产生暴力行为。生理异常、器质疾病、内分泌紊乱等都可能与暴力失控有关。
酒精与药物滥用:吸毒、酗酒会改变大脑结构,导致性格、人格扭曲,部分或完全丧失认知功能和自控力。
冲动控制力薄弱:性格缺陷导致无法以社会规范约束自己,遇挫时以消极方式应对,形成恶性循环。
占有欲和嫉妒心强:对感情缺乏安全感,常怀疑配偶有不正当关系,通过暴力控制对方。
喜欢将错误归于外因:认为挫折是他人造成,自己是受害者。争吵升级时可能回想起童年的家暴场景而失控。
缺乏同理心:原生家庭凝聚力低,成员间相互照顾少,难以习得同理心。遇到问题只顾自己感受,无法理解他人痛苦。
转移日常压力:童年未习得积极应对压力的方法,成年后无法健康发泄愤怒,迁怒于配偶。
社会经济问题:失业或财务困难导致固执性格,通过家暴重塑家庭地位,获得内心平衡。
童年受暴力虐待: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关键期,经历过家暴的人可能通过模仿学习成为施暴者。
有暴力前科:曾有霸凌行为或暴力犯罪记录的人更容易实施家暴。
家庭暴力的社会心理原因
从家庭伦理视角分析,家庭暴力的产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封建伦理思想影响: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男子对妻子施暴被视为理所当然。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曾长期受丈夫虐待。
社会新思想对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快速社会变迁中,一些人未能及时调整家庭角色定位,导致暴力行为。
错误的管教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传统观念仍影响着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认为体罚是正常的教育手段。
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时,未成年人往往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
预防和干预方法
面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和周围的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识别暴力模式:注意施暴者是否经常辱骂、侮辱或贬低他人,是否试图控制他人行为,是否嫉妒心强或经常指责他人不忠。
制定安全计划:准备应急包,包括替换衣物、钥匙等必需品。选择安全的避难所,如朋友家或庇护所。确保重要文件和药物随手可得。
保护隐私:谨慎使用手机和电脑,防止施暴者通过技术手段监控通讯。定期更改密码,清除浏览记录。
寻求专业帮助:拨打家庭暴力热线,联系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向医务人员或心理咨询师求助。必要时可寻求法律保护。
建立合理沟通模式:学习正确的沟通技巧,避免冲突升级。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关系。
延迟表达情绪:在情绪激动时避免立即反应,给自己时间冷静思考,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家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通过深入了解施暴者心理,识别暴力模式,采取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消除家庭暴力,营造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