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教你如何缓解眼睛疲劳
孙思邈教你如何缓解眼睛疲劳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长时间用眼已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眼部问题,如干涩、疼痛、视力模糊等。面对这些问题,现代医学固然有其解决方案,但古人留下的智慧同样不容忽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药王孙思邈的运目法,看看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大师是如何解决眼部疲劳问题的。
运目法的历史渊源
运目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转动眼球来达到保健目的的方法。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太清导引养生经》中就有记载:“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这说明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眼部保健的重要性。
到了魏晋至隋唐时期,运目法得到了充分发展。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到:“熨之以阳光。”这里的“阳光”指的是发热的手掌,通过热敷来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则记载了更具体的按摩方法:“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眦,令人目明。”
而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运目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摩两手以治双目,久之,令人目自明。”他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结合自己的实践,使运目法更加完善。这种重视眼部保健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并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运目法的具体操作
运目法的操作其实非常简单,不需要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闭目养神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双眼,放松肩颈,尽量不要想任何事情。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大约3-5分钟。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对于缓解视疲劳非常重要。
第二步:运目养眼
闭上眼睛,开始转动眼球。先向左、上、右、下四个方向转动,然后再向右、上、左、下四个方向转动。每个方向转动时都要尽量达到极限位置,但不要用力过猛。重复3-5次。
接下来,摩擦双手掌心,让手心发热,然后轻轻捂住双眼。用大拇指轻轻按摩眼周的穴位,特别是太阳穴和眼眶边缘。
第三步:远近循回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起身离开座位,来到窗边。先向远处眺望,尽量看的越远越好,然后慢慢将视线拉回近处。重复这个过程数次。
运目法的科学原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运目法之所以有效,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当我们长时间盯着屏幕时,眼睛会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产生疲劳感。通过转动眼球和按摩,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此外,运目法还能帮助排出眼部代谢产生的废物,为眼部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中医认为“目与五脏都有着关联”,特别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运目,可以促进全身气血流通,达到调和五脏、提升正气的效果。
其他眼部保健方法
除了运目法,孙思邈还提出了其他一些眼部保健方法,这些方法在现代仍然被广泛使用。
按揉护眼穴
阴跷脉和阳跷脉是两个重要的护眼穴位。阴跷脉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阳跷脉位于足外侧,外踝直下的凹陷中。每晚洗脚后和早晨起床前,可以用拇指和中指对按这两个穴位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
局部热敷
用热毛巾敷眼,或双手掌心搓热后捂住整个眼眶。每次3-5分钟,每天3次。这种方法可以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干涩、视疲劳等症状。
中药熏眼
取枸杞子、菊花、石斛、麦冬、桑叶等中药,煎水后熏眼。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干眼症和视疲劳患者。
结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对眼睛的呵护。孙思邈的运目法和其他眼部保健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非常适合现代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花几分钟时间,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保护我们的眼睛,让心灵的窗户始终保持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