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教你如何在家工作时保持心理健康
陆林院士教你如何在家工作时保持心理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在家工作期间,人们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增大等问题。如何在保持工作效率的同时维护心理健康,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在家工作可能带来哪些心理问题?
时间管理困难:在家工作缺乏传统办公室的结构和监督,容易导致时间管理不当。没有明确的上下班界限,可能会出现工作时间过长或拖延症。
缺乏人际互动:办公室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在家工作则可能缺乏这种日常交流,导致孤独感和创造力下降。
各种诱惑导致分心:在家工作时,食物、社交媒体、电视等诱惑触手可及,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效率。
延迟满足感:在家工作时,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难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内在冲突加剧:在家工作时,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双重角色可能导致内心冲突加剧,增加心理压力。
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接纳情绪:认识到负面情绪是正常反应,不要压抑或否定。尝试与这些情绪和平共处。
合理疏导和宣泄情绪:选择合适的听众倾诉不愉快的想法,或者通过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
保持正常生活作息规律: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运动。可以尝试瑜伽、健身操、正念练习等放松训练。
维持人际支持:通过远程方式与家人、朋友保持积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问题持续且难以自我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睡眠节律: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建议上床时间为晚上10:30-11:00,起床时间为早上5:30-6:00。
维持睡眠动力:仅在有睡意时上床,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白天坚持适量运动。
身心放松: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身体扫描、正念呼吸等方式降低焦虑水平。
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相互尊重和理解:接受居家的状态,理解家人的各种情绪反应。
制定生活规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保持生活规律有序。
共同活动:每天固定时间组织家庭成员一起活动,如看书、看电影、运动等,保持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如何应对焦虑和紧张?
通过阅读和音乐舒缓压力:收听舒缓音乐,收看轻松的电影电视节目。
正念与放松训练:学习正念冥想和放松训练,调节身心平衡。
网络交流:与亲友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获得支持和鼓励。
适度接收信息:控制对手机和网络的使用时间,关注官方主流媒体的客观报道。
专业求助:如有需要,可通过各地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获得专业帮助。
如何改善工作效率?
设定工作区域:创建一个专门的工作空间,避免在床上或沙发上工作。
制定工作计划:每天列出待办事项清单,并按重要性排序。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钟技术,提高集中力。
合理安排休息:定时休息并进行适量运动,保证饮食健康。
设定工作界限:明确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的界限,避免过度加班。
通过以上方法,在家工作不仅能保持高效,还能兼顾生活的舒适与平衡。记住,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关注并采取行动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