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带火《凉州大遍》,古乐曲成新宠
《梦华录》带火《凉州大遍》,古乐曲成新宠
随着古装剧《梦华录》的热播,剧中琵琶高手宋引章凭借一曲《凉州大遍》技惊四座,不仅引发网友热议,也让这首古代名曲再次成为焦点。《凉州大遍》是唐代有名的大曲,在《梦华录》中通过宋引章的精彩演绎,让观众重新认识了传统民乐的魅力。这一现象也反映了近年来影视剧在推广民族器乐和传统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凉州大遍》:从唐代名曲到荧幕新宠
《凉州大遍》在《梦华录》中的亮相,让不少观众对这首古曲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这首曲子究竟有何来头?
《凉州大遍》是唐代著名的大曲,属于胡部音乐。据记载,它最早由开元九年(721年)凉州都督郭知运所献。作为唐代民族乐府第一曲调,《凉州大遍》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其音乐风格以愁苦悲凉著称,常配以舞蹈表演,属于软舞类别。在演奏时,通常使用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方响等乐器,演出规模宏大,歌者、舞者、演奏者众多。
值得一提的是,《凉州大遍》的演奏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舒银指出,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期,当时涌现出了大量琵琶演奏者和乐曲。而到了宋代以后,这首曲子的流传更为广泛,如宋代的《梁州令》《梁州排遍》、元代的《小梁州》等,都是其演变的版本。虽然《凉州大遍》的原貌已难以考证,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
凉州:西北重镇的文化传承
《凉州大遍》的发源地——凉州(今甘肃武威),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凉州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唐代时期,凉州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记载:“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凉州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上。这里不仅是佛教东传的重要站点,也是音乐艺术交流的中心。《凉州大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流传开来。
影视剧: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通过剧情展现历史风貌,更通过音乐、服饰、礼仪等细节还原古代生活场景。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以《梦华录》为例,剧中不仅展现了《凉州大遍》这样的传统乐曲,还通过宋引章这个角色,向观众普及了琵琶演奏的相关知识。例如,剧中宋引章横抱琵琶弹奏的姿势,就引发了观众对古代乐器演奏方式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舒银表示,这种横抱演奏的方式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到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都能找到相应的证据。
这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情的做法,不仅让剧集更具观赏性,也起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正如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灏所说:“影视剧能够还原这种文化现象,让传统音乐在现代人的审美体验中得以存续,对于民族乐器普及来说无疑是好事。”
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影视剧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通过影视作品,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正如《梦华录》中宋引章的琵琶演奏,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让观众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兴趣。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上,还包括服饰、建筑、礼仪等各个方面。例如,《长安十二时辰》通过精良的制作团队,还原了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细致展现了宋代的日常生活和礼仪制度。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
结语
《梦华录》中《凉州大遍》的走红,不仅是该剧成功的一个缩影,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渴望。通过影视剧这一现代媒介,传统文化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这种融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现代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正如《梦华录》中宋引章通过琵琶展现的风骨,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再次闪耀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