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版春节,新习俗大揭秘!
非遗版春节,新习俗大揭秘!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
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2025年的春节注定与众不同。从电子鞭炮的推广到AI科技庙会的兴起,这些创新表达方式让春节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非遗版春节: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河北定州市举行的“巳巳如意”新春庙会上,千年古城与非遗文化碰撞出别样精彩。开元寺塔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演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在吉林省集安市通沟河上,非遗打铁花表演惊艳四座。一勺铁水洒向夜空,瞬间绽放成万朵金花,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春节期间,当地还开展了“集山集水集福集安 过年七天乐”主题活动,各具特色的非遗表演和民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目不暇接。
在山东淄博,非遗技艺与蛇年主题巧妙结合。剪纸艺人伏兆娥创作了多幅以蛇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包括“送福蛇”、许仙白娘子、“蛇盘兔”等,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让年味更浓
文化和旅游部从1月7日到3月1日统筹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本次活动包含七大板块27项主体活动,内容涵盖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体验展示、文化娱乐活动、旅游休闲消费、文博展览展出、对外文化交流等重点领域。
“非遗贺新春”板块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举办“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江苏、四川、上海等地将举办一系列主会场活动。1月23日,在江苏苏州举办全国主会场活动。1月21日,在四川自贡举办全国主会场活动,邀请15个省的灯会灯彩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灯会博物馆。
年轻人的新选择: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正在用新的方式诠释春节团圆。在一些地方,除夕返乡后不住家里而选择住酒店,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实际上是现代生活与传统年俗在碰撞中达到的新平衡。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年轻一代形成了不同于祖辈的生活习惯。酒店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床铺、独立的空间,显然更让年轻一代有放松、自在的感觉。当疲于应对家长里短的时候,当面对催婚、催生无所适从的时候,酒店那扇需要刷卡的门,就成了最好的社交边界:既不妨碍亲人团聚,又能保持必要的个人空间。
这一过年方式的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传统过年方式的创新与突破,更是县域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生动体现。随着口袋越来越鼓,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悄然发生改变。曾经被视为奢侈的享受,如今已成为大众的日常选择。而春节期间异常火爆的酒店,正是县域消费新活力的生动写照,彰显出中国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无限潜力。
展望未来: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春节习俗的演变,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从走亲访友到微信拜年,从全家守岁到旅游过年,过年的形式不断创新,但其核心价值——团圆、祝福、迎新,始终未变。
当00后开始用VR技术带爷爷奶奶体验“云逛庙会”的新奇,当父母反向前往儿女所在的城市过大年,我们终将理解: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仪式,而是每个时代的人们,以他们最喜爱的方式传递着深厚的情感。展望未来,我们有望见证更多此类的创新实践,它们不仅承袭了春节的深层意义,还为其注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这些创新将共同描绘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崭新风貌,生动展现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