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社区110”: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清江浦区“社区110”: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一种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社区110”正在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这一模式以党建引领、公安主防、警社互动、全民参与为核心,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创新机制:党建引领下的融合共治
“社区110”模式的核心在于党建引领。清江浦分局在全区建成62个由社区民警担任书记的“社区110”党支部,以党建为纽带,联合社区党政、企事业单位资源,建立党建联盟,与辖区138家单位共建,将红色堡垒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穿针引线”的治理效能。
支部成员各司其职,动员组织群防队伍、行业协会、义警队伍开展矛盾化解、隐患排查、宣传防范等工作。线上,开通社区110微信矩阵、公众号、热线电话;线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以及1266个统一标识标牌的“平安瞭望哨”,延伸治理触角。
近3年来,“社区110”成员年均处理矛盾纠纷7200余起,参与协助112名“问题少年”重归家庭、校园。
特色活动:警茶夜话里的社区温度
“警茶夜话”是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在民意收集环节的一项创新举措。夜幕低垂,社区内一场温馨而热烈的警“茶”夜话正在进行。社区的凉亭被温暖的灯光包裹,茶香袅袅,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两位书画家向群众赠送书法作品、书画作品,艺术的气息与社区的温情完美融合,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组织委员、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陈四茹博士为现场群众发放有防感冒、驱蚊虫、提神醒脑功效的中药香囊。下半场,气氛更加热烈。施家桥“社区110”党支部书记、社区民警周加军与群众就社区治理的难题展开热烈讨论,从垃圾分类到邻里纠纷,每一个话题都牵动着大家的心。民警们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承诺。笑声与掌声是群众对社区治理新模式的认可与期待。
智慧支撑:科技赋能基层治理
清江浦分局建成数智战略支援中心,按照建设规划系统推进智慧警务建设,针对各类实战场景,已搭建5类148个模型和3大类11个信息平台。按照“线索智能研判、预警自动推送、信息全程支撑、风险闭环处置”工作规范,分局围绕“任务、风险、成效”三类清单日均生成研判产品、工作指令600余份,“点对点”推送至社区民警的移动警务终端,一线民警照单办理,实现对“社区110”日常工作的增效减负。
目前,全区已初步织就一张感知天网,赋能基石进一步夯实,今年以来,“街头”侵财发案同比下降55.5%,精准服务独居老人87名。
成效显著:平安建设可观可感
自“社区110”模式实施以来,清江浦区连续3年实现总警情、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下降,重大影响案事件和公安监管生产事故保持“零发生”。社区民警和志愿者们通过日常巡逻、安全检查、矛盾调解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
“现在小区里治安好多了,晚上散步都感觉很安全。”一位居民表示,“社区110”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更让大家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社会反响:居民点赞新模式
“社区110”模式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一位参与过矛盾调解的居民说:“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社区民警和志愿者随时都在,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
为了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清江浦分局制定了“社区110”积分管理办法,以“兑换商品、生活服务、现金激励、荣誉表彰”的方式对群众参与贡献度进行量化评价,让小积分攒出舒心社区新气象。今年以来,“社区110”成员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2起,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60余件。
清江浦区的“社区110”模式,以其创新性和实效性,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和智慧支撑,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社区成为了一个更加和谐、安全、温暖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