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樟湖镇“游蛇灯”背后的文化密码
福建非遗:樟湖镇“游蛇灯”背后的文化密码
“宵夜长明蛇灯闹”,这句诗意的描述,生动展现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元宵节期间独特的民俗盛况。每年农历正月十七至十九的夜晚,樟湖镇都会举行盛大的游蛇灯活动,这项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古老习俗,不仅是闽越族崇蛇文化的活化石,更承载着当地居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溯源:闽越族的崇蛇传统
福建最早的名称“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文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闽,东南越,蛇种。”这表明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并把蛇图腾作为氏族部落的代表符号,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
南平市樟湖镇的崇蛇民俗,正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地形狭长,前临闽江,河岸开阔,北靠印山,峰峦起伏延绵不断。这个地形像一块木排,漂浮于闽江岸边。樟湖镇的人们怕这个“木排”被闽江水冲走而蒙受灾难,每年从正月初六至正月廿一日按姓氏或街道轮流举行游蛇灯活动,每户一灯,每晚一游。
文化内涵:仪式与象征
游蛇灯活动的仪式过程严谨而庄重。每条蛇灯由蛇头、蛇身和蛇尾三部分组成,灯身又叫蛇板,它的两端各有一个圆孔,供与其他灯板相接时插下小木拴,形成可自由摆动的蛇身。一条竹蛇少者有30块灯板,多者达到七百多块灯板,连接成一条一、二公里长的蛇阵。游蛇结束,人们将蛇头、蛇尾送进蛇王庙焚烧,颂祝蛇王升天,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田园大熟、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这一活动不仅是简单的节日庆典,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闽越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强化了社区成员间的联系与归属感。
现代传承:从传统到创新
2005年,“延平樟湖崇蛇习俗”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项目编号:Ⅹ-93。这一认定不仅肯定了其文化价值,更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现代社会中,游蛇灯活动在保持传统仪式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度的创新。例如,蛇灯的制作工艺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安全耐用。同时,活动还融入了文化旅游元素,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一习俗依然保持着其本质——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文化传承。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舞洋蛇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家家户户齐心协力配合,所以舞灯本身就是凝聚人心的过程,寓意大伙儿对腾越奋进、国泰民安的向往。”
结语: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樟湖镇的游蛇灯活动,不仅是闽越文化的遗存,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国南方崇蛇民俗的悠久历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凝聚了社区成员的情感与记忆。在新时代,这一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