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杨娟教授: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
北师大杨娟教授: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娟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影响。这项研究通过对父母养育投入和教养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家庭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高,进而影响孩子的受教育年限,甚至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四种家庭教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高要求、高反应
权威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和指导。他们对孩子的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鼓励,同时在孩子心中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感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频繁的沟通和帮助。在权威型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能形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社交等良好性格品质。
专制型教养方式:高要求、低反应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极高,管理严格,强调绝对服从。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虽然可能在学校表现良好、遵守纪律,但容易失去自我,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性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低要求、高反应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无限的爱和期望,几乎不设任何限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成为“小皇帝”或“小公主”,表现出依赖、任性、冲动等特征,且容易出现情绪管理问题。
忽视型教养方式:低要求、低反应
忽视型父母既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积极反应,也缺少行为上的要求和控制。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冷漠且缺乏教育热情。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难以建立正确的观念,甚至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尝试新事物。
家庭教育模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杨娟教授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养育投入的影响: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投入和金钱投入都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其中,文娱活动时间投入、家庭物质资源投入、亲子沟通和关系、父母要求和期望等因素都能促进孩子学业发展。特别是父母的文娱活动时间投入和对孩子的期望,在影响子女学业表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教养方式的差异性影响:与忽视型教养方式相比,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都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效果最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有利的教养方式对成绩较差的孩子影响更大,而对优等生的作用相对较小。
学科成绩的差异性影响:研究还发现,家庭教育模式对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家庭教育对语文成绩的影响效应最大,而对数学成绩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具体来说,父亲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主要影响孩子的语文成绩,而母亲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则能显著提升孩子的总成绩和数学成绩。
实用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建议:
增加有效陪伴时间:高质量的陪伴比单纯的金钱投入更为重要。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参与孩子的文娱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开放性,还能促进其学业成绩的提升。
建立合理的期望与要求: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对孩子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长应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注重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沟通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业表现。家长应多与孩子讨论学校生活,了解其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结合了高要求和高反应的特点,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指导,是促进孩子学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关注弱势群体:研究显示,有效的家庭教育干预措施对弱势儿童尤其重要。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帮助这些家庭改善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科学的教养方式和合理的教育投入,家长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还能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