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琼老师:家校合作如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陈秀琼老师:家校合作如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2022年5月,华侨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秀琼老师,在《心理健康成就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网络直播讲座中,深入分析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和家庭教养模式,并强调了家校合作在促进孩子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培养健康人格的关键
陈秀琼老师指出,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模式下,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也会对孩子提出相应要求。研究表明,在民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且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意见。
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实施民主型教养呢?教育学博士贾新超建议,关键在于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积极的对话氛围。夫妻间的日常对话应保持积极语言与消极语言的比例大于3:1,避免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当孩子分享好消息时,父母应及时回应并探讨细节,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心态。
家校合作: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
除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奇指出,应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完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体系,打造适合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和资源。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的强心、润心、健心功能,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举办各类校园活动,推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如何为青少年的美丽心灵构筑起防护屏障?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于同年11月成立了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专家们呼吁加强家校医社协同合作,多措并举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建议,应加快儿童精神心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扩大儿童精神科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医生认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待遇和社会认可度。同时,要依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机构,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儿童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区域儿童精神心理问题筛查和诊治网。
共同守护: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呵护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医疗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陆林院士提出,应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儿童精神心理的重视程度,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氛围。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
董奇教授建议,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问题的学生,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明确家校医社协同机制、流程和相应规范文件,形成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闭环。只有各方力量紧密合作,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