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文化集大成与思想禁锢的双重遗产
《四库全书》:文化集大成与思想禁锢的双重遗产
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典籍,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书籍3500多种,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乾隆皇帝为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于1772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历时13年完成。
编纂背景与过程:文化盛世的象征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各阁续办书籍的补函工作结束。在长达数十年的编纂过程中,《四库全书》历经分校官甄别、校阅,复校官、总校官校订,各阁的撤改与复校等,留下大量有关纂修的档案、史料及馆臣校改记录等,成为研究《四库全书》最直接的材料。
编纂《四库全书》并非乾隆皇帝的一厢情愿。18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战争的结束、城市的发展、商业财富日益增加以及物价缓慢增长等,学术活动开始出现勃兴,尤其是富商(比如扬州的盐商)对学术的资助(比如建藏书楼),形成了“扬州学派”及苏州、杭州、北京学术群体等。盖博坚注意到,“汉学”的出现并非源自清朝官方的打压,而是自明朝以来,一些知识分子(如顾炎武、方以智等)因不满朱熹等人对经典的解释,从而渴望通过文本本身的校勘、训诂去了解经典的真实意涵。商人和官方的资助,也让他们有钱财和时间去研读、搜集不同的经典版本。
接下来,盖博坚又论述了《四库全书》编纂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安排以及图书采集、审查和修改过程。很多人以为《四库全书》囊括了当时所有官方认可的书籍,但其实编纂者在确定遴选哪些书籍的时候,排除了大量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他们认为佛教思想违背了“汉学”并出义理的理念,道教充斥着大量“怪力乱神”,与儒家核心原则相违背。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四库全书》的编纂不单单是官方对思想的反应,也有坚持“汉学”的文人自己的学术追求,他们在朝廷中施展身手。很多学者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对传统的古代典籍(如《山海经》、《宋史》、《墨子》等)进行了学术批评。
历史影响:文化保存与思想控制的双重影响
《四库全书》作为一项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蕴含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思考、智慧和力量,确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典籍集成。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理、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寻它的源头和血脉。因此可以说,《四库全书》的编修对中华传统典籍的梳理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千学人历时十载,正楷抄写笔笔不苟,字体规范工整一致,煌煌七部如出一人,使这套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绝世珍品,也成为国家正统和文化根基的象征。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四库全书》的编修过程又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次巨大戕害。据载,整个编修过程共征集各类典籍12237种。朝廷以是否符合清室的皇家价值观为标准,对这些典籍进行了仔细甄别。凡被认为有可能对清王朝统治不利的,一律销毁。查阅相关统计资料(包括官方数据)可知,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被销毁的各类典籍大约3000余种,6万余卷,15万册,70万部,内容涉及历代著作。这里还不包括民间迫于恐怖气氛和形势压力自行销毁的藏书。在这场文化浩劫中,大量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孤本善本秘本禁毁本等珍贵史料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包括对明代皇家档案进行了全面销毁。由于这项工程属于朝廷强行征集,所以对藏存于民间的典籍几乎是一网打尽。
除了销毁,对民族文化伤害更深的是对古人典籍进行蓄意篡改,即对于不得不收录全书,但对其中部分章节、观点或词句感到不悦不爽的,则在抄写时直接进行删改。由于全书卷帙浩繁,篡改之处不留痕迹,所以究竟篡改了多少处,完全无法考证。鲁迅先生曾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历史学家吴晗也曾慨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通过篡改典籍蓄意误导人们对民族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实是一种令人无法宽容的历史罪过。
基于此,后人对乾隆以弘扬文化之名行文化禁锢之实、寓禁于征的行径每每予以抨击。联系到1757年(编修《四库全书》前15年)清廷实行闭关政策,1759年颁布《防范外夷条规》,闭关政策正式成为制度,乾隆在思想文化领域先攘外后安内的圣意就昭然若揭了。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对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真实用意评价道:“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这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思想统治。”
满清作为外族政权,对华夏民族思想文化的禁锢和专制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最高峰。所谓康乾盛世百余年,正是恶名昭彰的文字狱盛行的百余年,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百余年。与此前历代文化浩劫相比,这次“文化裁判”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化浩劫。
乾隆希望通过闭关锁国和禁锢人们思想来达到巩固爱新觉罗家天下的目的,自以为聪明和智慧,实则狭隘和短视。这既展露出封建帝王最大的私利之心,也体现出乾隆的历史局限。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岂是篡改几处文字和焚毁几本书便可阻挡?以皇权专制和文化禁锢为手段打造出来的“盛世”,必然是跌入深谷的前奏。尤其令人瞠目的是,连宋应星《天工开物》这样的科技著作都在禁毁之列,统统付之一炬。明代《军器图说》详细介绍了各种火器军械的制造、使用和威力,图文并茂,并且直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然亦与其他科技著作一道被焚毁,以至于后世之中华,不知科技为何物。后果如何?历史很快便给出了答案。仅仅60年后,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就轰开了乾隆孙子道光的大门,撞碎了大清王朝的尊严,也使持续了数千年的皇权专制急转直下走向了末路。
结语:文化集大成与思想禁锢的双重遗产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展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然而,其编纂过程中的文化审查和思想控制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它既是一部文化宝典,也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思想控制的产物。正如学者所言:“《四库全书》的编纂不单单是官方对思想的反应,也有坚持‘汉学’的文人自己的学术追求。”这种双重性使得《四库全书》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控制的重要载体,值得后人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