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限塑令下的包装纸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版限塑令下的包装纸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对餐饮和快递行业提出具体限制要求,并明确提出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耗减量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包装纸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行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成本问题:环保材料价格高企
尽管可再生材料和低VOCs油墨对环境友好,但其初期采购成本通常高于传统材料。例如,回收纸/纤维标签和PCR(消费后回收)塑料虽然可持续,却因价格较高而影响品牌采用。据行业数据显示,环保包装材料的价格普遍比传统材料高出20%-50%,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技术难题:可降解材料性能不足
新材料需满足包装的基本功能,如保护产品、防潮、抗穿刺等。部分环保材料可能无法达到传统材料的性能标准,这成为阻碍其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例如,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条件苛刻,需要在恒温恒湿的工业堆肥条件下才能实现完全降解,而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市场接受度:消费者认知待提高
尽管绿色包装逐渐受到重视,但其全面普及仍需时间。消费者和企业对环保包装的认知和需求尚待提高。一方面,环保包装的高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影响其购买意愿;另一方面,传统包装的便利性和低成本在短期内仍具有竞争优势。
供应链协同:全产业链配合难度大
推广环保包装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制造商及终端用户。任一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整体推进。目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保包装的普及速度。
行业转型的积极进展
大型企业率先推出碳中和产品
面对挑战,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行动,推动绿色转型。亚太森博作为文化用纸行业领导者,自成立以来累计环保投资50亿元,计划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30%。该公司推出的“BoardOne博旺”白卡纸碳中和产品,每使用100吨可助力生产企业减少范围三碳排放74.6吨。
金光集团APP(中国)在生活用纸、文化用纸、工业用纸领域推出了多个碳中和产品。其中,“唯洁雅”品牌零碳纸每盒可抵消570克二氧化碳。2021年5月,APP(中国)发布了集团旗下首批“碳中和”概念生活用纸系列产品,包含三国系列清风原色IF3层120抽24包、三国系列清风原色HK4层7张12包、铂丽雅3层4盒盒装面巾纸、清风酒精湿巾家庭装40片装等产品。
四川环龙集团旗下的斑布品牌,通过“生物质精炼技术”提取竹纤维,每千克全系列本色生活用纸的碳足迹仅为2.3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低于漂白纸的3.71千克二氧化碳当量。
“以纸代塑”趋势加速
欧洲纸箱和纸板制造商协会Pro Carton采用LCA评价方法,对纸质包装和塑料包装的碳排放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纸质包装的碳排放更低。随着供应链下游的品牌企业纷纷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包装材料的革新,用纸质材料包装替代塑料包装的趋势愈发明显。
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动力。恒丰纸业成为中国首个明确科学碳目标的特种纸企业,计划到2030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总量减少42%,将范围三的排放量减少25%。该公司将在节能技术应用、智能包装仓储、清洁能源使用等多个领域采取有力措施。
同时,企业还通过绿色金融创新支持转型。2023年,工商银行江门分行成功为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发放江门市首笔“节能减排挂钩”人民币贷款2400万元,这也是广东造纸行业的首笔“节能减排挂钩”贷款。
未来展望
新版限塑令的实施为包装纸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面临成本、技术和市场接受度等多重挑战,但行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供应链协同积极应对。大型企业率先垂范,推出碳中和产品,推动“以纸代塑”趋势,为行业转型树立了标杆。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包装纸行业有望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实现突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