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学校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春节申遗成功!学校如何传承民俗文化?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非遗项目。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在全球文明版图中的独特价值,更为学校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传承这一重要节日,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
学校传承民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培养下一代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重任。将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创新实践:学校传承民俗的生动案例
大庆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年味
大庆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充分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春节元素,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了解和实践贴年红这一传统习俗,通过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体验,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普陀区回民小学:民俗文化课程体系
普陀区回民小学则更进一步,开发了系统化的民俗文化课程。学校围绕《春暖话纸鸢》《弄堂里的“花样经”》《玩玩兔儿爷》《寻访世界河流文化》等主题,推出了“春之梦”“夏之乐”“秋之韵”“冬之味”四大系列活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环境浸润式文化传承
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则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学校以儒学为核心,打造了弘毅坊、赏心亭、中华文化名人榭等文化景观。校园内的每一处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孔子雕像、《论语》名言浮雕、辛弃疾词作石刻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成功要素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传承民俗的几个关键要素:
- 系统设计:需要明确的课程目标、完整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实施策略和科学的评价方式。
- 创新学习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
- 环境浸润: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
- 多方合作:学校、家庭、社区乃至高校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结语
春节申遗成功,为学校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课程设计,学校不仅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