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氧监测:抗疫新利器
静脉血氧监测:抗疫新利器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静脉血氧监测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助手。从早期筛查到重症救治,这项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静脉血氧监测:原理与优势
静脉血氧监测通过检测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来评估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其原理与实验室中的分光光度计类似:氧合血红蛋白(O2Hb)比脱氧血红蛋白(HHb)能吸收更多的红外光和散射更多的红光。血氧计用一对小型发光二极管发出两种波长的光(660nm的红光和940nm的近红外光),穿过待测部位的光会被另一侧的光电二极管检测到,通过吸收的红光和红外光的相对量来最终确定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的比例。
这种监测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 非侵入式:无需采血,通过皮肤即可完成监测
- 实时监测:可连续、动态地观察血氧变化
- 使用便捷: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筛查和临床监护
血氧监测在诊疗方案中的地位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血氧监测被列为重要的临床标准之一。方案指出,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是判断重型病例的关键指标。对于重症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呼吸支持措施,如氧疗、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等。
血氧监测的重要性在于:
- 早期预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预防病情恶化
- 指导治疗:为医生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 评估疗效: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实战应用:ECMO救治重症患者
在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静脉血氧监测与ECMO(体外膜式氧合)技术的结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原发病的诊治争取时间。
以一位82岁女性患者为例,她因“黑便、纳差半个月余,气促3 d”入院,经诊断为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入院时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仅为75.6 mmHg,氧合指数56,病情十分危急。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医疗团队决定采用VV-ECMO支持治疗。通过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患者在ECMO支持下成功撤离,病情逐渐好转。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静脉血氧监测在重症救治中的价值。通过实时监测血氧状况,医生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展望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静脉血氧监测将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非侵入性、实时监测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医院环境,还可以在社区筛查、居家监测等场景中广泛应用。通过早期发现低氧血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血氧监测只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个辅助工具。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仍然需要依靠医生的专业判断。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静脉血氧监测技术必将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