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生态保护:科技监测、栖息地修复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推进
四川大熊猫生态保护:科技监测、栖息地修复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推进
2024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传来喜讯: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大熊猫母子同框画面,这是时隔近十年后再次记录到这一温馨场景。这一发现不仅令人欣喜,更折射出四川在大熊猫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科研监测:为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项项前沿科技正为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基地建立了多个科研监测点,利用红外相机和“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生大熊猫影像的实时监测。这些监测数据不仅帮助科研人员分析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还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科研人员程跃红手持卧龙无柱兰标本,为游客讲解片区珍稀动植物情况。近3年来,卧龙片区已新发现并命名多个植物品种,展现了生态保护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提升。
栖息地保护:为大熊猫打造宜居家园
四川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方面持续发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通过关停小水电、矿场等人类活动,恢复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目前,该区域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3种,森林覆盖率达56.31%。
在若尔盖花湖,当地通过拆除湿地缓冲区内栈道、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控制畜牧超载率,并实施生态堤坝、土壤渗滤污水处理等生态修复工程。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花湖连续3年监测发现7种新的珍稀物种,鱼类物种数从18类增加至20类。
科普教育: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建立了多个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全年开放365天,2024年服务公众1223.03万人次。其中,成都大熊猫博物馆接待游客104.324万人次,3D影院和穹幕影院开放电影场次1116场,游客观看量约5.59万人次。
基地还推出了“熊猫侦探1+1”、“我做熊猫营养师”等研学品牌项目,2024年开展研学活动242场,直接参与人数达6766人。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大熊猫保护事业中来。
社区参与: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
在生态保护中,社区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探索创新机制,破解原住居民权益保障、社区利益平衡与自然生态保护冲突等问题,让社区和当地居民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
雅安市天全县通过改善水生态环境,慈朗湖的水鸟种类从2020年的1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60余种,成为群众亲近自然、感受生态的休闲胜地。九寨沟县、汶川县等地则推动生态农林业提质增效,发展电子商务及农旅文工融合发展产业,探索“两山”转化新模式。
四川在大熊猫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科研监测、栖息地保护、科普教育和社区参与的协同推进。未来,随着《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的实施,四川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迈上新台阶,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四川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