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乡镇应急管理创新实践: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绍兴乡镇应急管理创新实践: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在乡镇应急管理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数字化赋能和网格化管理三大支柱,绍兴市不仅有效提升了应急管理水平,更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体制机制创新:应急消防一体化管理
绍兴市率先推进镇街应急消防治理体系融合建设,全市103个镇街和杭州湾综管办均成立应急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实现实体化办公。同时,专职配备应急和消防专职工作人员1135名,市消防救援支队增派104名消防人员入驻,确保基层应急力量充足。
在组织架构上,绍兴创新试点推广“应消联勤党支部”工作制度,由乡镇应急消防工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站所办线负责人为组员。通过每周条线内部会商、每月分管领导调度研判、每季度乡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应急消防工作,形成风险防控合力。据统计,全市各镇街应消联勤党支部累计开展联合巡查5600余次,发现隐患1200余处,处置周期较以往缩短1-3个工作日。
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应急新模式
绍兴市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基层应急消防工作全面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上线运行“绍兴市安全生产基层治理应用系统”数字平台,贯通县乡基层“141”治理平台,实现消防和安全监管事项统一受理,提升指挥调度、上传下达、分派流转、闭环管理、执法跟进等效率。
在具体实践中,绍兴创新推出“三色赋码”管理模式。按照正常生产经营主体赋绿码,无效主体赋灰码,新增主体赋黄码,超期未巡查和隐患逾期未改主体赋红码的原则,对纳管主体进行四色管理。目前,全市已纳管市场主体40.2万家,督促完成隐患问题整改100万个,隐患自主处置率高达97.8%。
网格化管理:构建三级治理体系
绍兴市建立覆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的三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1+3+N的网格体系,一一对应落实辖区内重点企业(场所)、一般风险主体和低风险主体监管职责,有效开展隐患巡查工作。
在巡查网格方面,绍兴创新区域治理模式,完善网格包干机制。建立覆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的乡镇(街道)包片(联系)领导网格、镇(街)专属网格和村居(社区)网格三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1+3+N的网格体系,一一对应落实辖区内重点企业(场所)、一般风险主体和低风险主体监管职责,有效开展隐患巡查工作。
社会参与:群防群治提升治理效能
绍兴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消防治理的新模式。例如,上虞区创新组建“商社联盟”自治组织,鼓励外卖员、快递员等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识别并上报安全隐患。今年2月,该区一名快递员在投送包裹时发现相邻商铺燃具起火,及时呼叫并协同小区保安成功处置险情,充分体现了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成效显著:事故下降风险可控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绍兴市基层应急消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据统计,今年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5.6%、23.7%,实现了“体系上去,事故下来”的目标。同时,全市督改隐患66.8万个,其中重大隐患1053个,隐患治理和风险管控效果明显。
绍兴市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更为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数字化赋能和网格化管理三大支柱,绍兴市成功构建了“部门为主导、镇街有力量、村社能落脚、群众愿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筑牢基层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