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外嫁女春节回娘家: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盛宴
广西外嫁女春节回娘家: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盛宴
“贡口村,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孝父母,要牢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广西蒙山县汉豪乡汉豪村贡口组的外嫁女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她们自发筹备了一场“村晚”,赶在大年初三为父老乡亲们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这场由近百名外嫁女自筹经费举办的“村晚”,不仅是简单的文艺演出,更是一场凝聚乡情、传承孝道的文化盛宴。外嫁女们通过歌舞、快板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虽然远嫁他乡,但是乡愁难舍。我们自发组织这些活动,就是想把外嫁女回娘家报恩父母、感怀家乡的习俗延续下去。”外嫁女张庆凤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她们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以活动代替传统的宴席,与家人共度一个文明勤俭、欢乐祥和的春节。
这样的场景不仅在蒙山县上演,在广西其他地方也能看到。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公平村板公屯的近150名外嫁“金花”,也在正月初三这天回到家乡,参加“金花”回娘家活动。她们身着盛装,在《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中,列队巡游,沿途挥舞红旗,高喊口号,引来行人驻足喝彩。
回到村里的外嫁“金花”们,穿越红色拱门,踏上红地毯,在鞭炮声中与父老乡亲重聚。中午时分,百家宴在村道上开席,大家亲切交谈,举杯言欢。晚上,一场主题为“情系娘家 爱满归巢”的文艺晚会在公平村小学上演,近30个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这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展现了广西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不仅仅是外嫁女们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正如蒙山县文明办主任蒙庆洁所说:“外嫁女回娘家的活动,是培育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和孝道文化,传播善与美的生动实践。”
从个体的“回娘家”到集体的“联谊会”,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乡村文化的深刻变迁。华南理工大学学者王倩楠、何雪松的研究指出,这种现象体现了新宗族主义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让女性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外嫁女通过联谊会这一平台,不仅实现了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也为家乡带来了更多资源和发展机遇。
这一文化现象的兴起,也反映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组织外嫁女参与家乡建设,村庄获得了更多资源支持,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这种基于情感纽带的互助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西外嫁女春节回娘家的盛况,不仅是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写照。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也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优良家风和孝道文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