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的性别角色大揭秘
《甄嬛传》里的性别角色大揭秘
《甄嬛传》作为一部以清朝宫廷为背景的电视剧,不仅展现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性别角色的局限性。该剧通过甄嬛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命运,生动展示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与妥协。
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性生存状态
在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将女性置于被压迫的底层地位。《甄嬛传》中的后宫女性虽然表面上享受着锦衣玉食,但实则生活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清代的后宫制度规定了从九品到一品的嫔妃等级,每个品级又设正、从、庶三级,一品之上还有超品。这种等级制度确保了皇帝对后宫的绝对控制权,嫔妃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途径就是取悦皇帝。
甄嬛在入宫前就显示出了抗争与不屈的特征。为了不进牢狱般的后宫,她刻意淡妆应对选秀。然而,造化弄人,她还是被选入后宫。入宫后,她也并不刻意邀宠,甚至故意制造病弱假象来避宠。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制度的反抗,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抗争
在男权社会中,后宫女性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她们无法为自己的权利呐喊,只能在泥淖里苟延残喘,想方设法得到皇帝的眷顾。《甄嬛传》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不同的抗争策略。
华妃伴驾多年,性烈如火,敢作敢为,颇得皇帝喜爱。她是权臣年羹尧的妹妹,皇帝为了笼络年羹尧,也处处对华妃示好,虽然明知道华妃跋扈,也有多次发现华妃作恶行凶,却屡屡对她纵容。甄嬛多次受华妃所害,苦于皇帝有心袒护,无法正面还击华妃。但甄嬛敏锐地察觉到皇帝对年羹尧的提防之心,在年羹尧打了胜仗捷报传至朝廷,皇帝想要恢复华妃
甄嬛在严酷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后宫生存逻辑。她深知皇帝心事,于是她的语言修辞和叙事方法以皇帝的想法为尺度。修辞学本是政治斗争中雄辩策略,甄嬛刻意使用宗法话语,儒家法典和极为家常的夫妻对话语气,无形中构成了皇帝易于接受的言说方式。在面临具体事务时,她的叙述能迅速取得合法地位。初次侍寝甄嬛曾对皇帝说道:“于皇上而言,臣妾只是普通的嫔妃;可臣妾却视皇上为夫君。”皇帝很快被她打动,感叹:“从来嫔妃侍寝都是诚惶诚恐,百般谨慎,连皇后也不例外。从来没有人对朕说过这样的话。”叫她“在夫君面前,不用这般小心翼翼。”甄嬛提到“天下女子无一不想与夫君情长到老,臣妾也不能免俗。”使得皇帝又叹“你的凡俗心意正是朕身边最难得的。”承诺她“你的心意朕视若瑰宝,必不负你。”回宫后又特意令人补上撒帐等民间婚嫁习俗,确实对甄嬛格外宠爱。甄嬛对皇帝的称呼亦很值得玩味。遍观后宫,所有嫔妃对皇帝都恭恭敬敬称皇上,即使专宠多年的华妃也不例外,只不过偶尔撒个娇罢了;甄嬛却能与皇帝“四郎”“嬛嬛”相呼,将严肃的君臣关系转化为亲昵的夫妻关系,得到皇帝的另眼相待。
性别角色的局限与突破
《甄嬛传》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性别角色的局限与突破。甄嬛在入宫前就显示出了抗争与不屈的特征。为了不进牢狱般的后宫,她刻意淡妆应对选秀。然而,造化弄人,她还是被选入后宫。入宫后,她也并不刻意邀宠,甚至故意制造病弱假象来避宠。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制度的反抗,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得她们的反抗往往以妥协告终。甄嬛虽然最终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失去了亲情,甚至失去了自我。正如剧中所说:“在这深宫之中,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变得比任何人都狠。”
《甄嬛传》通过展现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性别角色的局限性,不仅是一部宫廷剧,更是一部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展现了女性在压迫中的抗争与妥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性别观念的演变过程。这部剧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古代性别观念的一次生动展示,对当代观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