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中江书院
芜湖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中江书院
芜湖市第一中学的前身——中江书院,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座书院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重要历程,其发展变迁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缩影。
古代“扼中江之冲”的芜湖从古一直绵延至今的书院就是创立于清朝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的中江书院,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1765年,李世杰擢升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一向重视教育的他来到治所所在地芜湖后,鼓励乡绅捐资在芜湖青弋江南的蔡庙巷内创建了中江书院,当时规模并不大。
不幸的是,到了1853年,太平军攻入芜湖,书院毁于兵乱。1863年,徽宁道台吴坤修在中江书院原址上重建书院,改名为鸠江书院,并于1870年将书院移建到城内道署东。因经费来源较为广泛故而较为充足,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在当时皖江一带颇有声誉。
1875年,鸠江书院又复名为中江书院。1895年,时任安徽徽宁太广道道台的著名学者袁昶对书院建设进行了重要改革,尤其增修了 尊经阁 作为书院藏书的专门场所,聘请“江南大儒”汪宗沂为山长,书院声名大震,生员激增,这也是中江书院发展至鼎盛的时期。
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中江书院顺应改书院为学堂的时代潮流,更名皖江中学堂,同时附设小学堂。设立皖江中学堂可以说是芜湖开启官办近代教育的先声。到了1914年,学堂改名为安徽省立第五中学,省立五中也是安徽省最早的省立中学之一。1916年,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人士刘希平被延聘到五中,教授国文与修身课,其后又担任了该校校长,对教育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渗透了近现代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实行男女可以公开交流、将劳动引入课堂、实行早晚集中点名评讲制度等。1929年,省立五中又更名为省立七中,其后又改名为省立芜湖中学、省立芜湖高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省立芜湖高级中学一度易名为芜湖市立中学、皖南区芜湖市第一中学,1951年又改名为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其后基本就定名为芜湖市第一中学。
2016年,在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恢复重建中江书院。2019年12月8日,中江书院正式揭牌开讲。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