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救援队:信息化建设助力救援效率提升
蓝天救援队:信息化建设助力救援效率提升
2007年成立的蓝天救援队,是中国民间专业、独立的纯公益紧急救援机构。截至2023年5月,蓝天救援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超过5万名登记在册志愿者,其中1万余人通过了专业救援培训与认证。为了提升救援效率,蓝天救援队开发了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志愿者报名审核、任务分配调度、物资设备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功能。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蓝天救援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管理平台,旨在提高救援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该系统包含多个功能模块,以满足蓝天救援队在日常管理、任务分配、救援行动及后续总结等方面的需求。
志愿者信息管理
系统允许志愿者在线报名,并经过系统审核后成为正式成员。系统记录并维护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专业技能等。同时,系统还记录志愿者的培训经历和认证情况,确保他们具备相应的救援能力和志愿者的各项技能证书管理。
任务分配与调度
系统可发布救援任务,包括任务类型、地点、时间等详细信息。志愿者可以通过系统报名救援任务,系统会发布集合任务,记录每一次救援任务的出队人数、出队时间、出队名单、任务详细信息等。系统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地理位置等因素,自动或手动分配任务给合适的志愿者。同时,系统实时跟踪任务进度,确保救援行动顺利进行。
救援过程管理
系统记录救援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救援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物资使用情况等。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物资与设备管理
系统记录救援物资的库存情况,包括种类、数量、存放位置等。同时,系统还记录每次任务的使用装备情况和车辆信息,确保物资和设备的合理调配。
培训与演练管理
系统制定并发布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地点等。系统记录志愿者的培训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估。同时,系统组织救援演练,记录演练过程,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救援能力。
数据统计与分析
系统统计并分析救援案例的数量、类型、成功率等数据。系统分析志愿者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为优化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志愿者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系统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志愿者不断提升救援技能。
信息安全与保密
系统设置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确保信息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泄露。同时,系统保护志愿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公开。
信息技术在实际救援中的应用
2025年1月30日下午5点半左右,海南万宁蓝天救援队在日月湾海域4号塔台通过望远镜巡视时,发现离海岸2公里处有三名身着救生衣的落水人员挥手求救。为准确掌握周边海况信息,救援队迅速启用无人机进行侦查,并确认了落水者位置。
随后,救援队员操控U型水上机器人穿越海浪,快速抵达现场,在一名冲浪教练的协助下,成功将三名落水人员拖带回岸,所幸三人身体均无大碍。U型水上机器人操作简便,通过手柄即可实现远距离、快速、精准送达,有效提升了近岸救援效率,解决了传统救生装备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救援效率低等问题。
春节期间,万宁蓝天救援队在日月湾海域6个塔台均安排人员值守,并配备无人机、U型水上机器人等多种救援设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整体提升
蓝天救援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系统能够实时记录和分析救援数据,为优化救援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系统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估,激励志愿者不断提升救援技能。
蓝天救援队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还为其他民间救援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救援领域的标杆。
未来,蓝天救援队将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引入更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救援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