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电央企半年报亮眼:净利润超233亿,新能源转型加速
五大发电央企半年报亮眼:净利润超233亿,新能源转型加速
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等五大发电央企旗下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五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233.03亿元,超过2023年同期净利润总和,创下2016年以来新高。
净利润普涨,成本下降成主因
具体来看,各企业净利润增幅显著。其中,国电电力和大唐电力表现最为抢眼,上半年净利润分别达到67.16亿元和31.0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7.35%和104.85%。华能国际以74.54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同比增长18.16%。中国电力和华电国际也分别实现28.02亿元和32.2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1.5%和24.84%。
这一轮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煤炭等燃料成本的下降。以华电国际为例,其入炉标煤单价降至970.88元/吨,同比降低11.16%。国电电力和华能国际的入炉标煤单价也分别下降至918.94元/吨和1010.32元/吨,降幅分别为2.7%和11.2%。国内动力煤价格整体呈现下行趋势,秦皇岛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六月末已降至900元/吨以下,较2023年均价970元/吨有明显下降。
水电板块的优异表现也为整体业绩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华能国际和大唐发电的水电板块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402%和1033%,达到0.52亿元和11.31亿元。中国电力的水电板块更是扭亏为盈,实现利润7.66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47亿元。
新能源转型加速,市场化带来新挑战
尽管业绩表现亮眼,但五大发电央企也面临着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新能源大比例接入导致电网消纳压力增大。华能国际指出,当前发电侧调节能力相对不足,用户侧调节性资源未能充分调动,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系统灵活调节需求。随着新能源发电市场化比例进一步提高,存在利用率下降、电价下行的风险。
不过,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各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降幅小于煤价降幅,为公司赢得了盈利空间。例如,华电国际上网电价同比下降3.25%至509.94元/兆瓦时,低于公司11.16%的入炉标煤单价降幅;华能国际各运行电厂平均上网结算电价为498.7元/兆瓦时,同比下降3.21%,亦低于公司11.2%的入炉标煤单价降幅。
积极应对转型挑战,布局未来市场
面对未来可能的电量、电价下行风险,各大发电央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国电电力表示,将提升发电的计划性、确定性以及市场规则把握能力,同时积极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提高度电收入。华电国际则表示,将加快煤电机组的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积极落实煤电容量电价、燃机“两步制”等政策,全力稳定电价。
从长远规划来看,各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新能源转型。国家电投在“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70-80GW,华能集团目标新增80GW以上,国家能源集团规划新增70-80GW,华电集团目标新增75GW。大唐集团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根据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50%的目标,研究机构测算其新能源装机规模也将有显著增长。
总体来看,五大发电央企在2024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虽然面临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但通过积极应对和科学布局,这些企业有望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