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到唐探:国产电影特效如何惊艳世界?
从哪吒到唐探:国产电影特效如何惊艳世界?
2025年春节档,两部国产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震撼了全国观众。这两部影片不仅在剧情上引人入胜,更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它们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特效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手绘到智能:国产电影特效的突破
《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片共有2400多个镜头,其中特效镜头高达1900多个,占比超过80%。为了实现这些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制作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例如,在表现哪吒“三头六臂”神通时,技术团队摒弃了西方机甲风格的硬核机械感,转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汲取灵感,用渐变消散的粒子流营造出“似有还无”的东方玄幻意境。
《唐探1900》则通过真实场景与电脑特效的完美结合,成功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的繁华景象。影片特效指导许明军表示,虽然影片在东京实地拍摄,多数镜头用不到CG渲染,但涉及到城市的远景镜头、鸟瞰镜头时,就需要在真实场景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电脑特效渲染工作,让整座城市看起来更真实。
国产电影特效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目前,我国影视特效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33.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56.3亿元。在技术层面,国内特效公司已经能够完成世界级的特效制作,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涉及两亿个角色的宏大场景。
然而,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市场报价混乱,特效公司为了争夺客户发起恶性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影响制作品质。此外,影视特效制作涉及设计、建模、场景绘图、光线、模拟、渲染等多个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技术高超的专业人才,人力成本占比超过60%。
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家对电影科技能力的重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电影要努力实现“电影科技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
AI技术在视效前端设计阶段已经开始发挥较大作用。剧本定稿后,主创团队在第一次确定影片的基本影像设计时,AI可以让主创团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几百张甚至几千张设计图,从而为主创团队提供视觉参考。国产大模型如可灵、即梦等在处理中国题材时表现更优,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与国际水平的比较:从“追赶”到“并跑”
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电影特效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创新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成功破解了传统水墨“气韵生动”的数字化表达难题。
国产特效厅品牌CINITY的崛起也值得关注。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开业CINITY影厅180个,全球范围内还有20多个影厅已经完成安装待开业。西班牙、德国、瑞士、美国等国家均已铺设CINITY系统,近期德国又签订了10套CINITY LED放映系统。
未来展望:AI赋能电影工业4.0
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合电影制作全流程。在文本、音频、视频、虚拟人等生成方面都发挥着作用。例如,在电影作曲方面,AI创作相比人工来说速度更快,能够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
然而,科技与电影深度融合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目前通用大模型发展仍不完善,其生成的结果不能满足电影制作对质量的要求,需要大量人工修正。此外,现有AIGC中部分内容存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问题。
未来,国产电影特效行业需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正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导演饺子所说:“要把中国文化推向国际也不是能外包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相信总有一天能诞生出新的内涵、新的灵魂,让全世界能够欣赏的电影。”
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特效不仅能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更将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为全球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