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菩萨的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菩萨的故事

引用
网易
11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6BO04D05568K6C.html
2.
https://gs.ctrip.com/html5/you/sight/zunyi204/22029.html
3.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522/c85037-31718654.html
4.
https://m.sohu.com/a/127376627_618508/?pvid=000115_3w_a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27A06WWU00
6.
https://www.sizhengwang.cn/a/czjs_gmjsxgs/211201/980276.shtml
7.
https://www.zunyi.gov.cn/zmzy/mcfy/hscq/hswh/202106/t20210612_68705150.html
8.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50114/3df616e99dd94b7ab3f89417e5662dc5/c.html
9.
https://ccibe.edu.cn/content2.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858&wbnewsid=22004
10.
https://www.zunyi.gov.cn/ztzl/izycszhfwpt/cyzyzq/yjgl/202309/t20230912_82369072.html
11.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134901942819488267/

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凰山南麓小龙山上,有一座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红军长征时期在遵义地区牺牲的烈士。陵园中,一座铜像引人注目:一名红军女卫生员,左手抱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右手拿着汤匙给孩子喂药。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小红”,甚至还会烧香礼拜表达追思,老人们会称之为“红军菩萨”。

“红军菩萨”的故事,要从1935年1月说起。当时,红军长征到达遵义,部队中有一名年轻的卫生员,时常为农民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找,他总是有求必应。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贫苦百姓都请他诊病。

有一天,这名红军卫生员因为给乡亲治病,没有跟上大部队。在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为报答红军的恩情,百姓含泪悄悄掩埋了他,并想尽各种办法保护红军坟。

新中国成立后,红军坟迁入红军烈士陵园,并根据流传中的女红军形象塑了铜像。每到清明时节,乡亲们都会来到坟前祭奠,表达哀思,“红军菩萨”就这么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记忆里。

“红军菩萨”到底是谁?经过多方考证,当年红军撤离遵义时,红三军团卫生员龙思泉因外出为群众看病没能随部队转移,一直下落不明。红军坟里长眠的正是龙思泉,广西百色人。

“红军菩萨”有了名字,也明确了性别。“这段历史体现的是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讲解员黄文雯说。2024年,前来陵园瞻仰缅怀的群众达130万人次。

信仰的力量从未消失,红色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讲述和传播着。在红军烈士陵园不远处的伟大转折剧场里,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正在上演。27岁的演员杨火新智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在剧中扮演军医“小华佗”。舞台上,他帮助村民接生,当新生儿的啼哭响彻剧场,似乎昭示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第一次听说‘小华佗’,不知道他有原型。我查了很多资料,去红军烈士陵园了解,这位红军的形象慢慢在我心里立了下来,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总会第一个往前冲。”杨火新智说。

每当演到“小华佗”牺牲,杨火新智总会看到前排观众眼含热泪,也能听到满场掌声。“这是离‘小华佗’原型最近的时候,也是我任务完成的时候,我知道我们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了,红军的军魂体现出来了。”杨火新智说。

“讲好红军的故事,是讲好历史,更是对当下的激励。年轻人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新中国这面红旗上,有着革命先辈血染的痕迹。”杨火新智说。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是为了纪念长征途中在遵义地区牺牲的红军烈士而建。陵园因邓萍墓、红军坟等标志性建筑而著名,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内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高30米,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头标志,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突破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使外环的星光装饰和圆环内的汉白玉画像结合成一体。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岩石雕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像,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

在纪念碑北面的小山坡上,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墓。邓萍烈士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同志的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军和各界人士的努力,才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建成。1965年烈士陵园扩建工程竣工后,邓萍墓与其他烈士墓统称为“红军烈士墓”。1979年10月,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1980年,为了尊重和两现历史本来面目,将“红军烈士墓”复原为“邓萍同志之墓”。

在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为红军坟。坟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竖立一块青石墓碑,碑座上石碑高2.03米,宽0.83米,厚0.19米,正面阴刻“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背面阴刻楷书《红军坟简介》。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后,一支红军部队的卫生员给当地群众治病去了,这时部队执行紧急任务离开了遵义。在外为群众治病的一个卫生员未能跟上部队,后惨遭伪保长杀害。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红军卫生员。红军走后,群众又陷入苦海。群众生病无钱医治,更加怀念红军卫生员。有些生病群众到红军卫生员坟前悼念,因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四面八方。保长率爪牙多次去挖坟,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坟,就宣扬红军卫生员是“菩萨”。反动派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解放后,人民政府把红军卫生员的遗骸由桑木垭迁葬小龙山。从此群众就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红军坟下边,塑立着一座高4.5米以红军卫生员正在给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在邓萍墓的右后侧,有一面红军英烈墙,上面镌刻着1334位在贵州牺牲的红军英烈的名字。这些名字中,最小的只有13岁。在那个浴血年代,一个还没有枪高的孩子已是一名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战死疆场的战士,不免让人泪目。在当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在长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在这面英烈墙上的名字绝大部分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面对这面墙,任何赞誉之词都是多余的,我们唯有肃立,静默。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十六位无名烈士骨灰,以及二十九位老红军骨灰。“青松堂”是1991年2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为陵园题写的。陵园内的“翠柏园”里陈列着《浩气长存——遵义会议期间牺牲的红军烈士图片资料展》。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红军烈士陵园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游客普遍反映陵园庄严肃穆,是感受红军精神的重要场所。登山参观需要攀登316级台阶,对体力有一定要求。陵园免费开放,是进行红色教育和缅怀先烈的好去处。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特别是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更是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汲取前行的力量。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座纪念革命先烈的陵园,更在于它承载着红军长征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