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里的三星堆和《山海经》,你get到了吗?
《哪吒2》里的三星堆和《山海经》,你get到了吗?
《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自上映以来,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更在海外掀起观影热潮。据报道,该片在新西兰预售火爆,部分场次一票难求,甚至有观众直接给电影院打电话要求加场。截至2月5日14时9分,票房突破52亿元,再度创下多项纪录。
这部动画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良的动画制作,更在于影片所传达的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哪吒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价值实现、亲情友情的历程,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与全球观众对勇气、成长和自我突破的共鸣紧密相连。
《哪吒2》的海外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预售票房上,更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海外观众更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动画电影全球化的趋势下,《哪吒》系列的特别之处,在于保留了大量中国地方文化特色,赋予了电影独特的视觉魅力和情感共鸣。电影中的“结界兽”灵感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其独特的造型,不仅增加了视觉上的神秘感,更让观众对古蜀文明产生浓厚兴趣。此外,影片对太乙真人的形象也进行了全新诠释。按照中国古代神话,太乙真人在四川绵阳乾元山修道成仙。因此,创作团队将太乙真人设定为一位操着一口四川方言的喜剧角色,为电影增添了幽默感和地域特色。
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哪吒》系列制片人刘文章表示,可可豆动画作为一家四川本土的动画电影创作团队,一直致力于用动漫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下的最新表现手法,以更好的方式传递和推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在《哪吒2》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远不止于此。影片中的场景设计融合了传统建筑风格与艺术经典,例如昆仑玉虚宫借鉴了宋徽宗《瑞鹤图》的意境,飞檐斗拱与仙鹤元素交织,营造出古典仙境的氛围。而东海龙宫则以赛博朋克式的机械结构重新诠释“蛟龙入海”,既保留了神话色彩,又赋予未来感。
在角色设计上,哪吒的服饰纹样、太乙真人的法器(如莲花座、拂尘)均参考了传统纹饰与道教符号,青铜人头像、金面具等三星堆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中华工艺美术的精细,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叙事内核中融入了道家与儒家思想。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呼应了道家“人定胜天”的哲学观;而敖丙的“上善若水”则暗合《道德经》中柔克刚的智慧。这种文化创新,正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气。
《哪吒2》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文化自觉的胜利。当西方用熊猫、功夫拼贴“东方奇观”时,我们终于意识到:真正的文化输出,不在于符号的堆砌,而在于能否用世界语言讲好东方智慧。电影中,哪吒的混天绫可以是兵器,也可以是渡人的桥;敖丙的龙角象征枷锁,却也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刃——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哪吒2》结尾,哪吒与敖丙并肩而立,身后是尚未完全消散的混沌。这像极了当下中国文化传承的现状:觉醒已至,长路仍艰。但正如电影所昭示的——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成为谁的英雄”,而是以修行者的姿态直面时代的劫与缘,那条属于自己的路,终会在脚下延伸。
饺子导演用一部动画证明:中国故事的核心,从来不在特效或票房,而在五千年文明沉淀的“元神”。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唤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