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非遗集市:陈师傅的吹糖技艺传承
苍南县非遗集市:陈师傅的吹糖技艺传承
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非遗集市上,一声声镗镗的锣声和卖力的吆喝,唤醒了游客们儿时的记忆。一位老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勺麦芽糖吹制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糖人,引得围观的孩子们欢呼雀跃。他就是陈师傅,一位有着40年吹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四十年磨一技,匠心独运
陈师傅的吹糖生涯始于20岁那年。他拜当地一位老艺人为师,开始了这门手艺的学习之路。从最初的糖浆粘手,到如今能勾勒出生动的小动物,背后是对匠心与坚持的深刻领悟。
“吹糖技艺讲究‘吹、捏、拉、搓’四步法。”陈师傅一边演示一边介绍,“首先用嘴吹气,让糖体膨胀,然后快速捏出形状,再用手指拉出细节,最后用工具修整成型。”看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对糖的特性的深刻理解。
为了适应现代审美,陈师傅不断创新。他将传统造型与现代元素结合,制作出“小猪佩奇”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这些创新作品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也让吹糖技艺焕发新生机。
非遗瑰宝,传承不易
吹糖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最初是宫廷制作祭祀用品的技艺,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2008年,吹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然而,这门传统技艺正面临传承困境。陈师傅感慨道:“这几年吹糖手艺渐渐失传,苍南县从原先两百多个吹糖人技艺师傅减少到只有四个人了。”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挑起糖担,更要挑起传承的重担。
传承之路,薪火相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门传统工艺,陈师傅积极参与各类非遗文化活动。他不仅在民俗活动和社戏现场展示技艺,还主动收徒传授手艺。他不收学费,只希望学徒们能将这门手艺好好传承下去。
陈师傅还与时俱进,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他制作的“小猪佩奇”等创新作品在网上走红,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此外,他还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吹糖技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陈师傅看来,吹糖技艺不仅是制作糖人的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陈师傅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吹糖技艺代代相传,让这份甜蜜的非遗文化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