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吹糖人:亲子互动新玩法!
非遗吹糖人:亲子互动新玩法!
吹糖人作为一项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这项技艺是由诗人陈子昂发明,后经明朝军师刘伯温传入民间。如今,这门古老的手艺不仅在街头巷尾延续,更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亲子互动的新选择。
从街头艺人到文化传承
在相城经开区北桥街道盛北社区妇联组织的一场活动中,吹糖人这项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坐在吹糖人师傅周围,聚精会神地观看每一个制作步骤。师傅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吹制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随后,在师傅的指导下,孩子们也亲自上阵,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糖人作品。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比单纯看表演更有价值。”
吹糖人的制作工艺
吹糖人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首先,需要将麦芽糖和蔗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至适宜的温度。温度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糖稀易变形,温度太低则无法塑形。
接下来,艺人会用一根麦秸秆挑起一小团糖稀,通过吹气使其逐渐膨胀成球状。这个过程中,艺人需要根据想要制作的造型,不断调整吹气的力度和方向。当糖球达到合适的大小后,艺人会迅速用灵巧的双手捏制出各种形状。
最后,用竹签将成型的糖人固定,待其自然冷却定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既考验艺人的手眼协调能力,又需要对糖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创新发展,让非遗“活”起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吹糖人艺术,各地纷纷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例如,2024年10月,安徽芜湖市鸠江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的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吸引了200余人参与。活动中,不仅有吹糖人表演,还设置了非遗文化展示区,让居民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在河南郑州高新区,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更是将糖画、面人、泥咕咕等非遗项目带到居民身边。非遗传人们现场展示技艺,与居民互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通过这些创新形式,吹糖人这项传统技艺不仅得以传承,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再是单纯的街头表演,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