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并发症,你了解多少?
输血并发症,你了解多少?
输血,这个看似平常的医疗操作,却可能暗藏风险。据临床统计,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10%,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为常见,约占52%,过敏反应紧随其后,占45%。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一个真实的输血故事
2025年1月,广东惠州,13岁的雯雯(化名)正在医院接受输血治疗。她是一名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从婴儿时期就被确诊,每个月需要定期输血2-3个单位(400-600ml)。对她来说,输血就像吃饭一样,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
然而,输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一次,因为血液供应紧张,雯雯等待了一个月才等到一次输血。在等待期间,她出现了脸色苍白、乏力等症状。更严重的是,由于输血不及时,她在学校上课时突然呕吐晕倒,被紧急送医抢救。所幸,惠州市中心血站和医院积极协调,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最终转危为安。
雯雯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输血对某些患者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输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输血虽然通常是安全的,但也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常见的输血并发症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并发症,通常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会感到寒冷、寒战,随后体温升高,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持续时间从15分钟到2小时不等。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表现多样,轻者可能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瘙痒,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能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死亡。患者在输入少量血液后就会出现寒战、高热、腰背痛、胸闷、低血压、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主要原因是ABO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
细菌污染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发热、休克、DIC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这通常是由于采血或储存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当导致细菌污染。
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脏功能不佳或输血过快的患者,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肺水肿等。
如何预防输血并发症
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
- 严格核对:确保血型匹配,避免人为错误。
- 控制输血速度:特别是老年、儿童或心脏病患者。
- 无菌操作:防止血液污染。
- 成分输血:根据需要选择特定血液成分,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患者及家属的注意事项
- 了解病史:向医生详细说明既往输血史和过敏史。
- 观察反应: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 遵医嘱用药:如有过敏史,遵医嘱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
- 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增强身体抵抗力。
发生并发症怎么办
发热反应
- 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 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 物理降温,注意保暖。
- 监测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和血压。
过敏反应
-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
- 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 严重时使用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
-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溶血反应
- 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和剩余血液以备分析。
- 抗休克治疗,给予大量液体复苏。
- 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抑制溶血过程。
- 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
细菌污染反应
- 立即停止输血,进行涂片检查和培养。
- 给予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输血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作为患者和家属,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医生,也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输血是一项严肃的医疗行为,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重视输血安全,为生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