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皇极经世》的皇极之道(南怀瑾释道)
邵雍《皇极经世》的皇极之道(南怀瑾释道)
《皇极经世》是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代表作,其中的“皇极之道”蕴含着深刻的治国平天下智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皇极之道”的内涵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关于中国人对宇宙起源的传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们认为最初的天地就像一个鸡蛋,一切都处于混沌状态。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从“盘古氏”开始的。神话故事里讲:在天和地还未分开的时候,盘古氏就已经孕育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了。所说的混沌,就像《红楼梦》里描述的“冥冥大荒”一样(混沌,意指世界未分化的原始状态。盘古氏诞生于远古时代,没有人知道他的起源,也有人称他为混沌氏)。当盘古氏醒来时,他觉得这个混沌的世界很不舒服,于是他拿起大斧猛地一劈,把这个混沌的世界一分为二。轻盈清澈的部分上升成为了天,而重浊的部分下沉成为了地。这就是我们中国神话中所说的“盘古氏开天辟地”。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科学进展,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与伟大。他们所说的混沌就像鸡蛋一样,这不就是宇宙的形状吗?
“天在子时开始形成,地在丑时开辟,人在寅时诞生,万物在戌时结束。”《皇极经世书》使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推算过去,也可以预测未来,它对天地的开端和结束都了如指掌。这本书是由邵康节先生所著的《皇极经世书》。
张氏行成曾说:“邵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只有一万一千六百多字,但它涵盖了天地的万物、形象、数量和原理,以及好坏的变化和损益革新。自六经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在阐述原理、分析事理时,都没有如此简明扼要。《皇极经世》讲的就是大中至正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皇极经世》这本书正如其名,它是用“皇极”之道来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
这里的“皇”,指的是三皇五帝中的皇,它代表着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和完美状态;“极”则是指最高的原则,它是完美无缺的。简单来说,用“皇极”来管理这个世界,“皇极经世”就是追求最高政治理想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皇极”一词原本是《周书》中洪范九畴的一部分。据说洪范九畴是大禹治水时上天赐予的。大禹用它来治理了洪水,也用它来管理天下。由此可知,洪范九畴是古代治理天下的重要法则。
《书经·洪范》中记载了九畴,也就是九个政策纲领或九个项目。其中第五畴就是“皇建有极”,它的主旨是“君王建立标准”。在这里,“皇”指的是君王;“建”就是建立;“极”则是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制定好各种法律和社会规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邵氏之所以使用“皇极”这两个字的原因了。
明朝国子监的朱国祯说:“邵先生通晓天地阴阳的规律,观察日月星宿的交汇,明白鬼神在明在暗的道理,深达龟甲占卜和蓍草占卦的奥妙。观察运气和处世,面临政治和治理国家,全都包含在这本书中。”
邵雍的《皇极经世》,是效法历史上所说的三皇的治理方式(《史记》把天、地、人称为三皇,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称为五帝。相传自盘古氏之后,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他们是中华文化的起始)。三皇五帝的政治,是儒家所推崇的最好的政治,所以称为皇。祝氏泌解释说“皇,就是大的意思,大之又大就称为太;极,是已经达到而不能逾越的,既不过头也不及”的意思。他又说:“房屋的栋梁称为极,天的中心也称为极。”极,就是最高的意思。由此可见,所谓的皇极,就是太极,也是大道的极致。经,有纲领、经纶、经营、治理等意思;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社会或国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下。天下的事情不断变化,没有一刻停止。至于变化的结果是好是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这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事情,必须有圣人们来经营治理。之所以称为《皇极经世》,就是这个意思。
“皇极经世”这四个字,不仅代表了邵先生的政治理想,而且也隐含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的因素和行动指南。换句话说,这不仅仅是理想,还有实现的方法,这就是“皇极经世”的完整含义。
邵伯温(邵雍的儿子)说:“最大称为皇,最中称为极,最正称为经,最多变称为世。大中至正,应对变化无穷就称为道。”“应对变化无穷”,方就是限制,能够做到大中至正,自然无处不适应,当然也无处不利。就像孔子说的,“变化不定,周流于六个方位”,“神没有固定的方位,易没有固定的形体”。神妙变化的境界,是没有固定方位和形体的。就像世事的变幻无常一样,处理那变幻无常的世事,能“应对变化无穷”,也就是无处不适应。这就是道,也就是所谓“高明到极点”的。
注:祝氏泌认为“极”不能解释为“中”,因为“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至极的中,即皇极、太极的极;另一是过头的中,即六极的极。所说的六极,就是最恶劣的事情,如凶短命、疾病、忧愁、贫穷、邪恶、弱小等六种极端。所以祝氏不主张把极解释为中。当然,上下四方也可以解释为六极,但这与至极的中意思相近。
经也有经纬的意思,经纬就是组织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地人伦的道理。
“道”是什么?南怀瑾先生在他的《大学微言》中,详细解释了“道”的含义,具体如下:
一、“道”是指道路。古人解释“道”为路径,就是这个意思。
二、“道”也可以指一个理念、方法或者原理的总结。比如《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像医学上的基本规律被称为医道,政治上的原则被称为政道,军事上的策略被称为兵道,还有我们常说的天道、地道、人道,甚至盗亦有道,都是指各自领域的特定规律。
三、“道”还是形而上学哲学的一个符号,比如《易经》说的:“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还有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大学》一开始提到的“大学之道”,都是这个意思。
四、古人说话,也叫做“道”。我们在通俗小说中经常看到“且听我慢慢道来”这样的话,这样的例子很多。
五、在魏晋之后,“道”还变成了某些宗教或学术流派的核心思想,或者是主义的代表和标志。比如“侠义道”、“五斗米道”,甚至宋朝的“道学”之道,都被称为“道”。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道”就是我们要走的路。这不仅仅是脚下的路,也是我们生活的路,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甚至生活的一切。这条路是我们不能片刻离开的。可以说,“道”就是我们的生活。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老子也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其实就是很平常的事物,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得太高深。
“道”不仅是我们人类和万物生存的依靠,也是天地的规律。所以,不仅万物和人(邵子认为人也是物)不能离开“道”,就连天地日月也不能离开“道”。但是,“道”是原始的,它无声无形,我们看不见它。因为“道”看不见,所以古人就借用了道路的“道”这个名字,来展示天地万物的“道”之理。这就是所谓的“行必由道”。万物都是如此。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飞机、轮船甚至人造卫星,都不能离开它们的“道”来运行。所以我们可以从人们的生活中看到“道”,从万物的生长中看到“道”,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治乱中,更能看到“道”。这就是“以物明道,道斯见矣”!所以说:“明道在乎观物。”这就是南怀瑾先生学说的核心观点。我国各种学说的最高境界,都归结于“道”,原因就在这里。
“物”是什么呢?孔子在《序卦传》中说:“有了天地,然后万物才得以生长,充满在天地之间的只有万物。”孔子认为,有了天地,就有了万物。大的像天地,小的像天地间的一切,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属于“物”的范畴。因此,通过观察事物的情况,就可以明白“道”的作用和存在与否,这也就是“道”的显现与隐匿。所谓“善于观察'道’的人一定会通过'物’,善于观察'物’的人也一定会通过'道’”,曾子的《大学》中提到的“格物”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所说的皇极之“道”,邵伯温认为,就是“大中至正,应变无方”的意思。大到天下家国,小到衣食起居,都以“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为最高准则或规范。可见,皇极之“道”就是指我们的人生而言,“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但生活离不开物,天地也是物,可见天地也离不开道。所以邵雍说:“在物中,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了。然而,天地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道’产生了天地,而太极则是'道’的全部。”太极产生两仪,两仪就分别呈现出阴阳的形态。两仪产生四象,然后天地的“道”因此完备。
他又说:“道”产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两仪;二生四,四是四象;四生八,八是八卦;八生六十四,就有了六十四卦。然后,天地万物的“道”因此完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邵雍认为“四象产生八卦,天地的'道’就完备了”,而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两者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老子在“三生万物”之后,又说“万物背阴而向阳”。背阴而向阳,也就是“阳背面,阴抱阳”。阳背面,阴抱阳,这不就是两仪产生四象吗?这是一点。其次,孔子说:“有了天地,然后万物才得以生长。”也就是说,天地的“道”完备了,然后万物才得以生长。邵雍的“四象具备而天地的'道’完备”就是基于这一点。可见,这两种说法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说“六十四卦都完备了,天地万物的'道’就完备了”?从哪里可以看出天地万物的“道”都存在于六十四卦之中?其中的原因,就是一部《皇极》所要讨论的中心内容。六十四卦的本质,虽然不是生物因子,但万物的生灭规律却蕴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