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权谋之术:用贪官,反贪官
中国古代帝王权谋之术:用贪官,反贪官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发现,历史上不少帝王都喜欢重用贪官、奸臣。按照常理,封建皇帝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凡是任用奸臣、贪官的皇帝,一定不是好皇帝。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
苏绰"用贪官,反贪官"论
南北朝时期,西魏有一位名臣苏绰,深得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的信任。在《南北史》中,宇文泰向苏绰请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三日三夜。
苏绰画像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配备官员)。"
宇又问:"何以用?"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又问:"贪官何以用?"
苏绰答:"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宇文泰又问:"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苏绰答:"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
这段话反映了苏绰对于权术的看法,即"用贪官,反贪官"。古代皇帝为培植自己的势力,需要有一定的利益驱使下面的大臣,或者用权力,或者用金钱。然而,皇帝往往又没有那么多的金钱,这就要赐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为了表示皇帝的合法、正统性,他们往往被称作"天子",西方国家谓之"君权神授"。
至于贪官,他们的权力则是"官权君授",贪官、奸臣们对于权力的热衷的底层需求则是自身的利益。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为了保持自身的利益,就需要效忠君王。从而,君王的统治得到巩固,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苏绰在这段谈话中还强调了"反贪官"的必要性。在他看来,适度地"反贪官",清除不听话的贪官,保留听话的贪官,甚至杀掉民愤极大的贪官,不仅可以消灭反对势力,巩固权力,还能够得到底层群众的拥护,达到"欺骗"民众的目的。
从苏绰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贪官可以帮助皇帝干脏活、累活,巩固皇权;其二,适度整治贪官,可以清除异己,收买人心。
皇帝如何区分贪官?
自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皇帝、贪官就相伴相生了。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贪官也不是一开始就"现形"的。贪官脸上不会写"我是贪官",他们更不会满大街嚷嚷自己的真实身份。那么,皇帝是如何判断哪些是清官,哪些是贪官、奸臣呢?
汉元帝和大臣京房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谈话:
京房问:"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汉元帝答:"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京房问:"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
汉元帝答:"贤之。"
京房问:"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
汉元帝答:"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
京房问:"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
汉元帝答:"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京房问:"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
汉元帝答:"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
京房免冠叩首道:"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视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雕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陆下视今为治邪,乱邪?"
汉元帝答:"亦极乱耳,尚何道!"
京房问:"今所任用者谁与?"
汉元帝默然良久,答:"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
京房道:"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在汉元帝看来,古代帝王使用奸佞之臣的初心是这些大臣看起来是能臣、贤者。只有在国家发生重大变局的时候,君王才能知道谁忠谁奸。齐桓公、秦二世并没有吸取周幽王、周厉王的教训,反而任用竖刁、赵高这些奸臣,说明他们不是"有道之人"。
由此看来,古代帝王有的并不能够区分贪官、奸臣,有的就算心知肚明,也会信任他们。因为这些人能够帮助自己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儿。
齐桓公剧照
齐桓公时期,有一个佞臣,名叫易牙。有一次,齐桓公大发感慨,说道:"天下的美味,我基本上都尝遍了,可就是从来没有吃过人肉,这真是太遗憾啦!"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留意。易牙把这些话牢记在心,心想如何才能让君王吃上这顿美味。回家之后,看到自己4岁的儿子,易牙知道该怎么做了……
后来在一次午膳上,齐桓公喝到鲜嫩无比的肉汤,便询问道:"这是用什么肉做的?"易牙哭着说这是用自己儿子的肉做的。当桓公听到消息,并没有感到震惊,反而认为易牙对自己是真好,没话说!从此以后,易牙得到宠信,权力自然也是与日俱增。最终,易牙、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被活活饿死。
你看,贪官、奸佞在有的古代君王看来,根本不是坏,而是忠于自己的"忠臣"。在传统观念里被判定为贪官、奸臣的人,在皇帝面前可就未必。明朝嘉靖年间,当清流党和严党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嘉靖帝的一番话可以说为忠奸做了最好的注脚,他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都是朕的人,各有用处,只有忠臣,没有奸臣。"
封建帝王的A面与B面
古代皇帝需要治世之能臣,这些能臣中有的是清官、忠臣,有的是贪官、奸臣。历史上的贪官大多都是能臣,否则也入不了皇帝的法眼。皇帝则是"黑白两道"通吃。
正如前文所述,帝王以权力、金钱作为交换,换取贪官的忠诚,而贪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任由皇帝驱使,成为其手上的棋子、工具。在这一点,帝王表现出"腹黑"的一面。
《明史》中的奸臣并不多,只有六个,而严嵩则荣幸地成为六人之一,"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那么,严嵩到底有多贪呢?
严嵩剧照
严嵩倒台之后,东厂、西厂抄没其家,记载财产的账簿被汇编成一本书——《天水冰山录》。根据书中记载,严嵩的财产包括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玉器857件;耳环耳坠267双;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扇柄27300余把;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余间……总价值合人民币3亿至4亿元。
对此,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提出质疑,认为严嵩的贪污所得并非书中记载那样少。严嵩执掌权柄长达20余年,难道嘉靖帝一点都没有察觉?不,在他看来,严嵩对于自己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
嘉靖帝剧照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对严世蕃说道:"大明朝离不开你爹,国库靠我用的人攒银子,边关靠我用的人打仗,跟皇帝过不去的人要靠我用的人对付。"
严嵩的悲剧就在于自己处心积虑、疯狂攫取的钱财,到头来还是给自己的主子做了嫁衣,贪墨再多,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嘉靖帝则通过查办严氏父子,既充实了国库,又获得朝野的称赞,大快人心。他将"用贪官,反贪官"发挥得淋漓尽致。
嘉靖帝剧照
秦桧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当时,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杀害。《宋史·岳飞传》这样记载: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对于"莫须有"三个字的解释,主流观点认为就是"或许有"。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则认为正确的读法是"莫须,有",表示"等等看,会有的"这个意思。而江淮话里"莫须有"就是不需有的意思。
其实,"莫"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意思就是"不",比如成语一筹莫展、爱莫能助,"莫"的意思就是不。而"莫须有"可以理解为不须有。在古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要杀大臣,还需要理由吗?
宋高宗借秦桧之手除掉了自己皇权的潜在威胁人物——岳飞,也正是秦桧一直在帮助宋高宗实现了自己偏安江南的愿望。如果你是宋高宗赵构,你会将秦桧看成奸臣吗?恐怕自己也说不清吧。
影视剧中的和珅
和珅,清朝乾隆时期的权臣、贪官。乾隆死后,嘉庆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而乾隆年间朝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由此可见,和珅到底有多贪!乾隆依然重用、宠信和珅,和珅的能力的确很强,为乾隆办了不少棘手的事情。在乾隆看来,和珅就算贪的再多,最终也会流入国库,就算自己不抄,后人也会替他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