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揭秘:你被“忽悠”了吗?
《影响力》揭秘:你被“忽悠”了吗?
《影响力》是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经典著作,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畅销佳作。这本书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心理武器,其中互惠、对比原理和社会工程学都是常见的“忽悠”手段。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抵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忽悠”。
互惠原理:你欠我一个人情
互惠原理是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它是指: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你的朋友,在你过生日时送了你一本书;那下次对方过生日,你肯定也会送一个小礼物;这就是互惠原理。当你接受别人的好意后,伴生有「亏欠」还债感,这种感觉,迫使你在将来某个时刻回报别人的好意。比如你走在大街上,一家蛋糕店邀请你试吃,你十有八九会买块蛋糕或者买个面包;比如有个孩子默默地走到你跟前送你一个钥匙链,然后请你为聋哑孩子捐款,你十九八九会拿出点钱来;这些都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
互惠原理有两种常见的生效方式:
- 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
- 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第一种方式司空见惯,试吃、赠券、免费体验、送礼物、邀请参加聚会、样品、请客……太多了,你稍一回想,就能找到十个八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第二种方式,又被称为「拒绝-后撤」术,书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生动地演绎了这种方式。
“我在街上走着,碰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他做了自我介绍,并说童子军一年一度的马戏表演就要在本周六晚上举行了,他正在卖门票。他问我是否愿意购买 五美元的门票。我可不想把大号的周末时间耗在看童子军马戏表演上,于是谢绝了。“好吧,”他说,“要是你不想买门票,买我们几根巧克力棒如何?一根才一块钱。”我买了两根,但立刻意识到发生了点怪事,因为:(a)我对巧克力棒没什么兴趣;(b)我喜欢钞票;(c)我手里拿着两根巧克力棒傻站在那里;(d)他拿着我的钞票走开了。”
像例子里的情况,我们都遇到过,比如走在大街上,有人免费发你一包纸巾,然后请求你填写个问卷,或者有人看你带着孩子,就送你和孩子某个课程的免费体验资格……
多数时候我们不想被这种利用互惠原理的手段强迫,那么「如何拒绝」呢?有两种方式:「拒绝最初的善意或让步」,可以让你成功回避这类情况。但有时你很难判断某个善意的行为是纯粹的善意还是别有所图,如果你拒绝了一个真正的好意,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第二种方案成功的把握更大。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承诺和一致:一旦承诺,就很难回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我们普遍认为,「言行不一」是不可取的。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一旦我们承诺了某件事,就希望把它做到。所以承诺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只要有人通过某种方式,让我们做出了一个承诺(即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就能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着先前的承诺去做。
很多人会利用承诺和一致原则,以很容易做到的「小请求」开始,慢慢让别人答应「更大的请求」。下面是书里的实验:
起初,业主们收到一份请愿书,要他们签名支持“保护加州的美丽环境”。显然,差不多人人都签了名,因为维持一个州的美丽环境,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产前保健一类的议题一样,是不会有人反对的。过了大概两个星期,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派了一名新义工到这些家庭,请居民答应在自家前院草坪上立一块硕大的“小心驾驶”的告示牌。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些业主的反应是本次研究里最出人意料的。将近一半的人都统一在自家院子里设立“小心驾驶”的告示牌,尽管几个星期前,他们做出的小小承诺跟小心驾驶毫无关系,只是另一项公共服务议题:保护环境。
弗里德曼和弗雷泽的发现告诉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请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闲钱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做出承诺后,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由于别人觉得我们相信自己写下来的东西,结果这种力量就会迫使我们,把自我形象调整得跟书面声明一致。所以,书面承诺比口头承诺更有效力。合理利用书面声明这种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很多事情。比如你可以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写下来,一旦你写下来,就会有种神奇的力量推动你去实现它。
社会认同:大家都这么做,一定没错
社会认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听说的“从众心理”。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广告商最喜欢告诉我们某种商品增长最快或销售最旺,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必直接劝我们相信他们的商品质量很好。他们只需要说其他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商品质量了。
慈善电视节目的制片人也喜欢花很长的时间,去念一长串已经捐款的观众名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将下面的信息清晰地传达给那些还没有捐款的人:“看,已经有这么多人决定捐赠了,这样做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商家是怎么运营这个“社会认同”的群众心理的。可以看看我们的喜茶、coco、一点点等网红奶茶,每次我们路过他们的店面,门槛总是会站着人山人海的年轻人,或者在门口排着长龙,看到这般热闹的景象,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想着也凑过去买一杯试一下呢?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决策的非理性,我们都会在需要付费时纠结半天,看看生产信息看看价格销量。在网上购物时同样如此,我们时常货比三家,总会很害怕上当受骗,在信息量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去选择信任一款产品呢?
最简单的一点,看销量。“这么多人买,跟着买应该没有错吧”。
聪明的商家会利用这种心理,通过制造虚假的热销场面来诱导消费者购买。比如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会通过刷单来提升销量和好评率,从而误导其他消费者。
社会认同原理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呢?作者在书中指出,社会认同原理适用的条件有两个:不确定性和相似性。
不确定性: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两方面:不确定其他人的行为,以及不确定事件的缓急程度。
相似性:我们在观察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人们在做出一些举动的时候,容易模仿相似人群的动作。
通过社会认同引发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面对负面的社会认同,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1.保持多一点的警惕感,更好的保护自己。生活中有许多利用社会认同伪造的信息,这时候我们要多一点警惕感,识别这些伪造的信息,比如广告里的捧场,街边采访的托等等。
2.多观察一下周围情况。遇到一群人扎堆的事情的时候,切莫毫无思考的跟随,要多观察一下周围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先前的经验做出决定。比如在高速路上行驶时,前方车辆的变道,也许不是因为道路问题,纯粹个人行为。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帮助我们自己,一个是可以帮助别人。
假如生活中我们自己遇到了危险,需要别人的帮助,一定要指定一个人,告诉他事情的紧急性。改变了社会认同的两个适用条件,我们得到帮助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
社会认同并不可怕,明白了它的适用条件,切断这些条件,一切都会改变。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抵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忽悠”。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原理也可以被用于正面的场景,比如促进社会公益、改善人际关系等。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这些知识,既要保护自己不受不当影响,也要学会运用这些原理来实现积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