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的生态守护者: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打造人水和谐新典范
松山湖的生态守护者: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打造人水和谐新典范
在广东东莞,有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松山湖。这里湖光山色交相辉映,8平方公里的碧绿湖水与42公里的蜿蜒湖岸线,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然而,这幅美景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生态守护者”的智慧与汗水。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环保体系
在松山湖畔,一座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正在高效运转。2023年,松山湖启动了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项目,对北部污水处理厂及周边镇街重要汇水节点进行实时监测。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排污溯源的效率,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排查的被动局面。
“以前通过人工排查,执法人员首先要对照松山湖管网图,对松山湖建成区内每一个主干管与次支管衔接点进行取样检测,摸清每个地块、企业的排放是否存在问题,人工、时间成本极高。”松山湖污水治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通过在线监控系统,园区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污水处理厂采取应急措施,给污水处理厂预留了充足的应对调整时间。同时,通过数据分析,锁定进水异常区域,协同邻镇治水部门跨行政区域开展水质异常溯源排查,及时发现违法线索,实现精准执法及水环境精准管理,改善园区水环境质量情况。
生态修复,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
松山湖的生态保护不仅局限于污染治理,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燕岭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全国最大面积的水处理人工湿地工程,燕岭湿地占地62.7公顷,深度净化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最终使劣Ⅴ类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污水处理厂是保持水体水质的‘压舱石’‘稳压器’,一旦不能正常投产,一天几万吨未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河道,将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松山湖污水治理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燕岭湿地不仅是一个水质净化工程,更是一个天然的自然科普教育场所。2023年年初,燕岭湿地公园被授予“广东省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成为周边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探访污水处理厂、生物观察、水体测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
全民参与,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松山湖的生态保护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2023年,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城市建设局围绕治水护水、生态环保主题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科普课程,吸引越来越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
在“幸福河湖·美丽松湖嘉年华”活动中,孩子们围在自然动物摊位前,近距离观察鬃狮蜥、蟾蜍、捕鸟蛛等动物。“平时带孩子去动物园,也无法如此近距离接触小动物,还需要有今天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跳出书本,亲身接触和体验,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位经常参加松山湖生态科普活动的家长表示。
生态与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松山湖的生态保护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清澈的湖面成为众多高科技企业的试验场,被誉为“水上特斯拉”的逸动科技、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小豚智能等企业,常常在松木山水库进行产品测试。
2023年,松木山水库被评定为首批东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当前,松山湖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契机,推动松木山水库、月荷湖、生态园中央水系等三大水体水质提升,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
按照“统筹谋划、示范先行、成熟推广”的思路,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谋划工作。通过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手段,提升松木山水库北湖区水质,形成首期示范片治理思路;采用清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持续提升月荷湖水质;开展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美丽河湖整体规划设计,对生态园中央水系进行生态管养,进一步提升河涌水环境质量。
展望未来,打造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2023年,松山湖GDP突破千亿大关,跻身全国高新区前20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松山湖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2024年,松山湖PM2.5、PM10全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9微克/立方米、38微克/立方米,创下“十四五”同期最优纪录。
2025年,松山湖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力争全年GDP增长不低于5.5%。同时,松山湖将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实施天使基金二期,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导向,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
松山湖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里,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