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娶德不娶色,选夫选贤不图家”,是什么意思?你真读懂了吗
“娶妻娶德不娶色,选夫选贤不图家”,是什么意思?你真读懂了吗
“娶妻娶德不娶色,选夫选贤不图家”,这句古语蕴含着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的智慧。它强调在选择伴侣时,应注重对方的品德与才能,而非外貌或家世。本文将从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多个角度,深入解读这句俗语的内涵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婚嫁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儒家伦理和宗法制度的影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婚礼通常包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采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婚事,问名则是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以卜合婚与否,纳吉、纳征涉及聘礼的交换,亲迎则是新郎亲自前往新娘家迎娶。整个过程庄重而繁琐,体现了对婚姻大事的慎重态度。
此外,红色在中国婚礼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好运,新人及宾客常穿着红色服饰,装饰也多用红色。同时,婚礼上还有各种习俗和仪式,如敬茶、跨火盆等,寓意着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在旧时的民俗中,有一句俗语叫做,“娶妻娶德不娶色,选夫选贤不图家”,是什么意思?你真读懂了吗?
“娶妻娶德不娶色”,这句古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原文为:“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筮告,三筮告。既有此求,何用不谨?娶妻如之何?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既得其室,又得其心,何用不德?”其中“娶妻娶德不娶色”的思想精髓在于强调选择伴侣时应更注重其内在品德而非外貌。
历史上,这一观念的倡导,不仅是对男女双方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儒家伦理中“仁爱”与“礼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代贤士们常以此作为择偶标准,认为一个女子的品德、智慧和性格才是维系家庭和谐、教育子女、影响家族乃至社会风气的关键。例如,东汉时期的班超,在《女诫》中就提出了“德行第一,容貌次之”的观点,强调女性的品德高于外貌。
历史上不乏因重视德行而成就佳话的例子。宋代的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王安石他在选择妻子时,没有被一位美丽女子的外表所迷惑,而是选择了另一位相貌平平但品行高洁的女子,最终二人共同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这则故事成为了后世推崇“娶妻娶德”的典范。
在实际生活中,“娶妻娶德不娶色”的理念还反映出了古人对于婚姻稳定性的深刻理解。古人认为,外貌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唯有内在的美德能够长久地支撑一段婚姻关系,使之更加坚固和持久。因此,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被广泛接受,而且对后世的婚姻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被许多人视为择偶的重要准则之一。
“选夫选贤不图家”这一古训,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主张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应当以对方的德才为首要考量,而非单纯考虑其家庭背景或财富。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与才能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女性自主选择权利的初步认可。
历史上,这一观念虽未广泛成为主流,但在某些朝代和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史记》中记载的“孟母三迁”,便间接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成长环境和交友的选择,实质上也蕴含了“选贤”的思想。而在东汉时期,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在乱世中先后嫁过匈奴左贤王和董祀,她的故事说明,即便是在动荡年代,个人的才学和品格也能跨越国界与困境,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有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也隐含了对友人德行与才华的赞美,鼓励其在外闯荡,这也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视。
明清小说中也不乏体现“选夫选贤不图家”思想的故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尽管出身贵族,却更看重贾宝玉的才情与真挚,而非其家庭的地位与财富。这种情感的选择,正是“选贤”理念的一种文学化表达,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个人内在品质的推崇。
然而,尽管“选夫选贤不图家”的理念在历史上存在,但受制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这一思想并未普遍实现。多数情况下,婚姻仍由父母包办,且重视家庭背景。但即便如此,历史上那些敢于追求真爱、重视品德与才华的女性,依然留下了诸多令人赞叹的故事。
“选夫选贤不图家”不仅是一种婚姻观,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追求,它鼓励人们在选择伴侣时,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才华放在首位,而非物质条件,这无疑是对人性深处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崇尚美德、追求精神层面共鸣的深远意义。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