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新作揭秘:如何写好历史悬疑?
马伯庸新作揭秘:如何写好历史悬疑?
2024年,作家马伯庸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食南之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汉朝的美食与政治交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马伯庸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他在历史悬疑小说创作上的独特方法论。
历史解密与阴谋史观的双重叙事
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深受西方类型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的历史解密叙事和丹·布朗的阴谋史观叙事。在《风起陇西》中,他通过考证三国时期的史料,将一个发生在蜀汉的情报战故事娓娓道来。而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他又巧妙地将突厥狼卫的阴谋与唐朝的政治斗争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紧张刺激的反恐故事。
这种双重叙事手法在《两京十五日》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小说以明初的储君之争为背景,通过一个捕快、一个女医生和一个芝麻官的视角,展现了从南京到北京的惊心动魄之旅。表面上是皇权与民意的博弈,实则是各路势力在暗中角力。
微观叙事:从小人物看大历史
马伯庸善于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历史,展现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命运。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他选择了死囚张小敬作为主角,通过这个“不良人”(唐代的基层警察)的视角,展现了唐朝长安城的繁华与危机。
在《大医》中,他则聚焦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历程,通过三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清末民初的医疗改革。而在《太白金星有点烦》中,他更是将视角转向了《西游记》中的配角太白金星,通过这个“天庭小吏”的日常工作,揭示了西天取经背后的官僚运作。
好莱坞类型片叙事的本土化实践
近年来,马伯庸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叙事手法。《长安十二时辰》明显受到了美剧《24小时》的影响,采用了实时叙事的方式,紧张刺激,扣人心弦。而《两京十五日》则融合了公路片和冒险片的元素,通过一场跨越两千里的逃亡之旅,展现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这种类型片叙事的运用,不仅让故事更加紧凑,也更容易吸引读者。但马伯庸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好莱坞模式,而是将其与中国历史背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历史可能性小说”。
创作经验:灵感源于阅读与调研
马伯庸的高产令人惊叹,但他坦言这背后是大量阅读和实地调研的积累。在创作《显微镜下的大明》时,他深入研究了明代的基层档案,还原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而在写作《两京十五日》时,他更是沿着故事中的人物路线,亲自考察了沿途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迹。
马伯庸还分享了他的写作习惯:每天按时“上下班”,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写作和休息,下午五点后不再碰电脑。这种规律的写作习惯,加上持续的知识积累,是他保持高产出的关键。
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虽然马伯庸的作品以悬疑和历史细节见长,但他也注重思想性的表达。在《太白金星有点烦》中,他通过太白金星的遭遇,展现了职场人的无奈与坚持。而在《大医》中,他则探讨了医者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担当。
不过,也有读者指出,马伯庸的作品有时过于注重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能会影响文学性的表达。在《太白金星有点烦》中,一些熟悉《西游记》的读者可能会对书中对原著细节的过度忠实感到困惑。
总体而言,马伯庸的历史悬疑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厚的历史功底,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新作《食南之徒》无疑将继续展现其在历史细节与文学想象之间的精妙平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