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的日常原来是这样!那些年的烟火气让人心生怀念!
60-70年代的日常原来是这样!那些年的烟火气让人心生怀念!
在当今社会,外卖、智能手机和各种娱乐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你是否好奇几十年前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人们又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泛黄的老相册,重温60-70年代的日常生活。
工资票证:日子里最重要的“财富”
那时候的工资不像今天按银行卡发放,工人每个月拿到手的大多是20到30元。即使在国有企业当技术骨干,工资也不过五六十元。工资少,物价也低,但买东西不是只需要钱,更重要的是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样样都离不开它们。没有票证,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比如粮票,这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每人每月的定量粮食有限,粗粮多,细粮少,大米白面只有在重要节日才能吃上一口。为了多攒点票,很多家庭会互相交换,比如用布票换粮票,大家精打细算,把每一张票都用到极致。
粮食紧缺,餐桌上的“智慧”
餐桌上最常见的是窝头、玉米粥、红薯,偶尔能有点白米饭,那已经是奢侈了。蔬菜方面,大白菜是绝对的“主角”。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囤上一大堆白菜,腌酸菜、炖菜、做馅,变着法子吃。萝卜、土豆这些耐存放的蔬菜也很受欢迎。
肉类稀缺,家里逢年过节能买上一块猪肉,那简直是一件“喜事”。人们学会用肥肉炼油,把油渣存起来炒菜用;肉骨头熬汤,用勺子刮干净一点点肉。鸡蛋同样宝贵,家里有小孩的,母亲会省下鸡蛋给孩子补营养。尽管条件艰苦,但那个年代的家庭主妇都能用简单的材料做出让全家满意的饭菜。
衣服:穿得暖是头等大事
那时候的衣服款式单调,颜色不是黑就是灰,再不然就是蓝和绿。布料是凭布票购买的,家里有孩子的,一块布料往往要变成好几个人的衣服。老大穿过的衣服改一改给老二穿,老二穿过再给老三。补丁衣服是常态,家里有缝纫机的算是条件不错的,许多人家连针线都要省着用。
衣服做得结实耐穿最重要,什么时髦款式、漂亮花样,在当时的生活里是不存在的。大家买衣服的目标就是能穿上几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句老话道尽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节奏。
居住:一家人挤在一间屋
那时候的住房条件比今天差远了。城里人多住在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一套房子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家里人口多的,几代人挤在一间房里,白天是起居室,晚上铺上被褥就是卧室。有的家庭为了节省空间,会在墙上钉上简易的架子床。
农村的房子条件更简陋,土坯房、瓦房是主流,冬天保暖差,夏天透风多。为了节省烧柴,大家会用麦秆、秸秆当燃料,家里常常烟雾缭绕,满屋炊烟。尽管居住条件不好,但一家人其乐融融,邻里之间关系也非常亲密。
交通工具:自行车是“大件”
说到出行,那时候的街头几乎看不到私家车,公交车也不多。自行车是当时的“高档消费品”,能拥有一辆永久或者凤凰牌自行车,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结婚的时候,如果能用上自行车做嫁妆,那是相当体面的,亲戚朋友都羡慕得不得了。
普通人家买自行车需要攒很久的钱,再加上购买需要的票。买回来之后,车子是家里的“宝贝”,用得非常爱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保养,擦得锃亮。那时候街上有些修车摊,专门帮人补胎、调链条,非常热闹。
娱乐活动:简单却快乐
休闲娱乐并不像今天这么丰富,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还很少见,家家户户最常用的还是收音机。一到晚上,街坊邻居聚在一起听广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的娱乐就更简单了,跳皮筋、滚铁环、踢毽子,田间地头成了他们的天堂。没有玩具的日子里,大家自制弹弓、用泥巴捏小人,玩的不亦乐乎。对于成年人来说,茶余饭后聊聊天、打打牌,已经是很满足的消遣方式。
坚强与乐观的力量
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那个年代的人们并没有被困难击倒。他们懂得珍惜,善于自我调节,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比如节俭用水,洗脸水用来洗脚,洗脚水用来冲厕所,循环利用成为生活常态;再比如,过年时候尽管吃的简单,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就觉得特别幸福。
70年代的故事告诉我们,艰苦的日子也能过得很精彩。
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着希望和奋斗的精神。今天的我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别忘了曾经那些努力拼搏、无怨无悔的岁月。那些泛黄的回忆,是一代人无法忘却的青春,也是留给今天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