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书违法案:基层反腐的新挑战
“90后”村支书违法案:基层反腐的新挑战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0.4万人,这一数字较2023年增加了4.3万人,显示基层反腐力度持续加大。在这些案件中,一些年轻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尤其引人关注。
“90后”村支书的贪腐之路
2024年8月,贵州省清镇市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发生在朝阳村的“改厕革命”项目中的违纪案件。该村“90后”村支书朱某某利用职务便利,推荐杨某某承建该村改厕项目,并事先约定项目结余资金作为回扣。项目完工通过验收后,杨某某按照约定将0.9万元通过微信转给了朱某某。面对纪委工作人员的调查,朱某某最终承认了这一违纪事实,其违纪所得资金被收缴,本人也受到了严肃处理。
无独有偶,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下埔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茹杰威同样是一名“90后”村支书。2021年至2023年期间,他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通过伪造文件、抢种青枣树冒充原有农作物等方式,骗取垦造水田项目青苗补偿款,数额特别巨大。茹杰威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村干部违法违纪的特点与危害
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主体年龄大、学历低但办事能力强,腐败涉及领域广,社会影响恶劣,且具有周期性,作案金额较小但微腐败问题突出。村干部负责的工作具体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各类补偿分配、征地拆迁、救济救灾等,这些领域都可能滋生腐败问题。
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直接侵害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例如,在扶贫领域,一些村干部通过伪造材料、优亲厚友等方式违规获取扶贫资金;在征地拆迁中,有的村干部虚报、套取补偿款;在工程建设中,收受承建方贿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基层反腐的成效与挑战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处分88.9万人,其中立案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在基层反腐方面,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0.4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显示基层反腐力度持续加大。
然而,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各项补贴和项目的增多,一些村干部动起了“歪心思”。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预防与治理对策
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审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村干部素质: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其法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村干部选拔标准和程序,注重德才兼备,防止“带病上岗”。
强化群众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群众参与村务管理。
加大惩治力度:对违法违纪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效震慑。
基层反腐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督、提高干部素质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遏制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