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棣在北京建陵:一座见证雄心与智慧的皇家陵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棣在北京建陵:一座见证雄心与智慧的皇家陵寝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0c0eaf1e3e78f74fb72e1c85
2.
https://wapbaike.baidu.com/view/297061.htm?fromTaglist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24-03/18/content_26048293.htm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9%95%BF%E9%99%B5/442889
5.
https://www.sohu.com/a/837398960_121626780
6.
https://m.sohu.com/a/242107950_241556/?pvid=000115_3w_a
7.
https://tv.cctv.com/2023/05/14/VIDEUQWq5WP5BpwWQ2z8iKWC230514.shtml
8.
http://hrczh.cass.cn/lszg/lszg_wscl/202303/t20230317_5663113.shtml
9.
http://bj.news.cn/20240705/5c488e9aead3498b9fd0c5ca9fb21715/c.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9%95%BF%E9%99%B5

公元1402年,经过三年多的“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统治中心,更在北京天寿山下,留下了一座见证其辉煌与野心的皇陵——长陵。

01

选址:天寿山的风水之谜

朱棣称帝后,面临着巩固政权和防御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双重压力。南京作为都城,地理位置过于偏南,不利于控制北方。因此,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并在北京附近为自己选择陵址。

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派遣江西术士廖均卿前往北京选址。廖均卿在昌平北部发现了一处“吉壤”,即后来的天寿山。这里原名黄土山,因山前有龙虎二山环抱,形成风水宝地而被选中。廖均卿在奏折中描述这里的风水:“天门山拱震垣,地户水流囚谢。”按照风水理论,这里的东南方向是地户口,东北方向是鬼门,西南方向是人门,西北方向是天门,水流走向符合风水学说。

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朱棣正式下令在天寿山营建长陵。这里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陵区平面呈长方形,后面是圆形的宝城,整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02

建造:金丝楠木的皇家气派

长陵的建造工程浩大,用料考究,充分体现了皇家陵寝的最高规格。整个工程历时18年,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至宣德二年(1427年)地面建筑基本完工。

长陵的主体建筑——祾恩殿,是朱棣生前接受朝拜和死后接受祭祀的地方。大殿采用金砖铺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最令人惊叹的是大殿内的60根金丝楠木柱,每根直径超过一米,高达十几米,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这些金丝楠木来自四川深山,采伐难度极大,据说“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足见其珍贵。

除了祾恩殿,长陵的神道石像生也极具特色。神道总长7.3公里,沿途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南五孔桥、七孔桥、北五孔桥等一系列设施建筑。最南端的石牌坊,通阔28.86米,顶部有主楼5座、夹楼4座,边楼2座,是目前所见我国营建时间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之一。

03

意义:迁都与建陵的双重考量

朱棣在北京建陵,不仅是个人安葬之所的选择,更体现了其对国家治理的战略考量。迁都北京后,朱棣能够更好地控制北方边防,同时通过营建长陵,进一步巩固了政权的合法性。

长陵的建造,也开创了明代陵墓制度的先河。此后,明朝共有13位皇帝葬于天寿山陵区,各陵分列两侧,整体布局庄严和谐,主次分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帝陵墓葬群。长陵作为祖陵,其建筑规制和风水理念,对后续陵墓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朱棣的雄心壮志也伴随着争议。他通过武力夺位,推行削藩政策,虽然巩固了政权,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他:“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种复杂性,或许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今天,当我们站在长陵祾恩殿前,仰望那些历经近600年沧桑的金丝楠木柱时,不禁感叹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是如何通过一座陵墓,将自己的野心与智慧,永远铭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